半岛平台煌煌大明:那些年关于“明代服饰”告诉我的那六件事……

  服饰       |      2023-11-25 09:12:37

  半岛平台《齐腰襦裙:汉服理论标准器的逐年衰退 汉服溯源》发布以后,很多人都说看到了好多旧时汉服的照片(虽然可能也就隔了不到十几年)。如果是参与或关注过早年汉服的人,应该很难完全预测到如今在“汉服”的定义下,“明制”竟然会成为当年汉服路线之争的“胜出者”。之前在《诃子裙:汉服体系的“史本”之争 汉服溯源》里也提到过,尽管一些汉服元老依然主张“诃子裙”属于汉服,但当她们需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还是更愿意穿着“明制”。

  明制汉服,夹杂着许多“外族”血统,而后又被“异族”改造发展,款式形象又有诸多不符合“汉服定义”的地方,是如何一步步获得如今的“地位”,又或者说,它身上比其他汉服更严谨更确凿从而让穿着者更有底气的“形象”是如何塑造起来的?

  我希望借这篇《煌煌大明:考古、服饰、礼制》的图书推荐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明代服饰”告诉我的那六件事。

  汉服早期宣传的三个基本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如今看来“明制汉服”几乎没一处是完全吻合的,但对于当时的汉服爱好者来说,这十二字便是天大一般的“汉服”准则,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即便是如今,大家依然会用“发展”“变化”“特例”等词来表达,而不会去否定。

  可想而知,在当时有人因为看到了明代的文物、明代的图像发现可能历史并非如此的时候,提出质疑是一件多么需要勇气的事儿。

  几乎每一个“明制”汉服的爱好者或研究者都因为提出质疑而遭受过非议和攻击。我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在各个朝代风格的汉服“支持者”里,只有“明制”建立过最多的大大小小的论坛、贴吧、聊天室、QQ群,尽管在这些网络空间里并不只讨论明代服饰,也会讨论其他朝代甚至外国的服饰,但无一例外开始走向一条文献、实物、图像多重验证的新道路。

  “质疑”其实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也就是对于以前的结果、结论,甚至广泛得到证实和接受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以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但是“质疑”并不完全等同于“怀疑”,更不是全面否定。“质疑”实际上是批评地学习和接受,其目的是揭示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没有经过检验半岛平台,或者不能完全适用的地方。

  我不知道“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这十二个字是由谁总结的,在我06、07年开始参与汉服运动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这十二个字当然也非凭空杜撰,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总是很被动,被耽误过,也走过一些弯路,这十二个字只能说曾经我们的水平只有这样子了半岛平台,但当它成为一场网络运动的宗旨时,就变得如宗教教义般不可撼动,不允许被质疑半岛平台,也就失去了属于它的“科学”。

  明代虽然是最后一个汉人做皇帝的王朝,却并非是一开始很多人想象中的纯血王朝,它即被前朝(元代)影响,也影响后世(清代),甚至辐射海外(朝鲜日本等)。明朝,仿佛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别人绕不开它,它也绕不开别人。然而,要如何去理解明代服饰“血统”的复杂性,似乎也成为了一个焦灼的争议点。

  比如明代的立领/竖领。在了解真正的明代服饰之前,大家对于立领的印象是来自清朝,似乎只有清朝才有立领,而立领也是清朝服饰的重要符号。所以当明代立领出现以后,汉服群体仿佛是走完了一整个库伯勒-罗丝悲伤循环:先是否认明代存在立领,而后又认定为“明制”加上立领的人是居心叵测,接着开始制作许多对比图,试图将明立领和清立领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

  从以前的争议,很难想象仅仅过去十年,如今汉服中出现立领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

  对于大多数早年由汉服开始接触古代服饰知识的人来说,会因为“明代服饰”而接触到许多负面的历史现实。除了立领,还有如今很多人都不敢触碰的“左衽”。

  我们一开始获取的信息是,这些服饰特征是负面的、是罪恶的、是违背各种看起来很宏大的叙事主旨的。然而,更多的历史文献、文物、图像却告诉我们,那些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使得在学习之中还要分出很大的气力去消化这些“负面客观”,更加不能因为这些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与判断。

  反复的学习,反复的审视,让历史成为自己情绪的脱敏剂,不因为那些自己未曾参与的成就而沉迷于廉价的虚荣,也不要因为当下世人的好恶而对历史盲人摸象。

  因为明代服饰所能带来的,不仅仅只有“负面”,也有很多“荣誉”。随着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了解,服饰也成为具象的中华文化辐射传播的标志物。汉服推广中一直以来容易被误认为和服、韩服的问题在这个“XX都是学我们”“汉服是XX的老祖宗”的句式下也得到了“有效”解答。但是相比早期偏向苍白的话术和粗浅的对比图,对于明代服饰历史的学习显然能提供更多确凿的实证,不论是来自文献记录,还是彼此可以印证的实物和图像等等。

  这是与第二件事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情绪,来自于“我祖上阔过”,对于一些历史小白的人来说这个“阔”的程度甚至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

  时至今日“明制汉服”依然在很多人眼里扮演着“衣冠上国”的角色,他们不见得有多热爱或了解明代服饰,但每每当提到明清朝代交替、提到中日韩三国局势时会将这段历史搬出来。尽管他们不曾参与过这段历史的荣耀、也未曾体验过历史里的苦难,却汲取着这廉价的快感。

  有人说,其实真正喜欢历史的人很少,多的是喜欢帝王的人、幻想某个朝代的人。明代服饰无疑是非常好的“做梦”素材,但做梦可以,得知道自己是睡着了的。因为,不论是找寻更多做梦素材,还是抵御沉沦的诱惑,都需要我们清醒着去学习历史。

  明代向周边辐射的服饰文化也并非完全由明代人自创的,明代服饰本身也烙印着前朝的印记、异族的痕迹半岛平台,只有理性看待“走出去”才能理性理解“留下来”。

  《煌煌大明》的作者举例了“贴里”,很神奇地串联起元明清三朝,并且还可以在朝鲜半岛(包括现在的韩剧)、戏曲舞台上看到踪影。并且,贴里可为实用,也发展成礼服,也有许多符号化的形象。

  如果对历史也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就会发现它们的发展编织成一张十分迷人的网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追寻。

  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回答过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明代服饰这个问题,答案总是出奇一致。因为在众多朝代里,明代服饰是相对资料详实又受到忽视的一块领域,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仅凭一心爱好却缺乏内部渠道,只能一本本发掘报告去看、一家家博物馆去逛、一叠叠文物图录去买……又想起开头提到的,只有“明制”爱好者们在建立社群,或许因为我们总是需要共享资料、探讨疑惑、碰撞想法吧!

  而大家最初的想法也是,以明制为原点,时间线上往前一步步推进,空间轴上向外一点点寻觅。尽管,我觉得这部分后续其实我们做得并没有如当年预想中那么好,但明代服饰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探索服饰知识边界的勇气。能走多远这是后话,至少要开始出发。

  明代服饰的纵横交错,也给了我们一个妄念:是不是可以由此去探寻传统服饰的发展规律和普世价值。应该有很多人设想过,如果没有清朝,明代服饰将发展成啥样,我们能否走上一条不同的服饰现代化道路,至少会有一些不同的元素被保留吧。

  依然记得看《定陵》报告的时候,被没有出土一件交领女装而震惊,随即便开始思考:都是对襟,立领对襟、方领对襟、圆领对襟,对比现代服饰也以对襟为主,是否暗示着这曾是一条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呢?

  可惜这个想法终究过于大胆又缺乏依据,但从明代一路保留到近代的服饰元素其实还有很多,又难免开始胡思乱想这些“生命力”的顽强是因为历史的幸运还是有别的可以总结起来的原因呢?

  但“明制”服饰单品的确是目前各个不同朝代风格汉服里最容易在时装体系内找到相匹配的生态位,所以它不论是通过改变材质和图案设计来假装“时装”还是与时装混搭,都是相对最容易的。

  探寻明代服饰的普世价值,并非是为了去证明明清哪个朝代服饰更高明一些,而是在文化自觉的当下、在浩瀚的中华服饰文化里,我们如何去找寻更具代表性更经典隽永的中华服饰元素。答案或许在历史里,但验证却总是在未来。

  我买过很多古代服饰的书、汉服的书,就像第一件事“质疑”一样,好的书是期待被“证伪”的。它不应该只说功绩、只下结论、只给最外层的形象,而是要层层剥离、层层验证。

  在公众号写一些影视古装剧文章的时候,会有读者诧异我怎么能快速又准确地找出剧组的参照对象,从整体形象到细节挖取都能找到。这其实只是看得多了,我看很多复原的形象也是如此,能看到他们的底本,也能看到它们受到了那些“前人”或影视剧的影响。但是,掉转过头,应该问的是他们在营销、在宣传的时候为什么自己不说呢?因为,说了,就很容易被证伪。

  就像论文一样半岛平台,注释与参考文献得要有的,跟着古画又画了一版电子格式的,这底本得要给的吧,否则就是在拒绝被“证伪”的可能性。

  《煌煌大明:考古、服饰、礼制》这本书比起很多关于明代服饰的图书来说,内容很多但“噱头”很少,作者@乐浪公 是网上比较少有的专注于学术研究而非网络猜想的服饰研究者。

  对于这本书,我似乎看到作者试图将“明代服饰”从网络的热切关注里“摁”回冷静的历史研究里。如果没有可爱的Q版,如果没有真人的穿着,如果没有华丽的图表,一如我们刚从故纸堆里初见明代服饰的模样,文献、实物、图像,如今见惯了“明制”高大上形象的人,还会像十几年的人们一样,选择它、研究它、喜欢它吗?

  我想,我喜欢明代服饰,16年前买到了当时很罕有的“明制汉服”,其后走过很多弯路,甚至不敢保证如果能够一直走在正途上。但因为明代服饰而所学习到的这六件小事,始终带着我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