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app官方下载【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沙沙 马梦阳 丁雅栀 李萌 甄翔】编者的线年来,从不合脚的布鞋棉鞋到时尚与科技感兼备的跑鞋,从“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到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从学穿西式服装到将汉服传播全球引领中国风尚……中国人的衣柜,不仅记录着每个阶段人们的生活风貌,从中更窥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史。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工业的迅速崛起、贸易的繁荣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化的深度自信。
1979年,法国人皮尔·卡丹成为来到中国的第一个国际级服装大师,当年3月,在北京举办了服装表演会,并掀起巨大冲击波。在此后的20多年里,皮尔·卡丹成为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知名度很高的外国服装品牌。
就在当年12月1日,全国人民使用了30年的布票宣布取消,各种纺织品向全国10亿人民敞开供应,人们可以自由购买面料和服装,国内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围观过皮尔·卡丹访华新闻的王永进,非常清晰地记得,皮尔·卡丹来到中国时,“祖国还是一片工装蓝和军装绿”,这位国际级服装大师的到来,为中国人打开一扇大门,带来了很多对流行和时尚的新理解。
现在是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处处长的王永进,一口气为《环球时报》记者历数了多个皮尔·卡丹对中国服装产生的“蝴蝶效应”:首先是色彩,中国人服装色彩变得越来越明亮,最简单就是1983年以后,大街上开始流行红裙子,老百姓看到了国际时尚的样子,也为我们追求未来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想法;其次,中国人意识到时尚是可以形成产业的,这让传统的“三来一补”国内加工型企业意识到,品牌也可以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和产值;第三,中国人深刻意识到服装设计人才的匮乏,全国纺织服装企业里中专以上毕业的人都达不到1%,此后纺织类和美术类的学校,才开始了服装设计相关的人才培养,1987年,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才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经过40年的发展,今天,全国品牌服装公司里的设计师几乎都有本科以上学历。
而从吃饱穿暖到穿好穿美,中国居民的冬天记忆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服装产业的蓬勃发展。1949年,我国仅有58个大型纺织厂或加工点,纺织品远远不能自给自足。“那会儿的衣服哪有什么样式,都是粗布罩衫,里面穿几层御寒,一层套一层,每次需要换洗衣物了,就把最里层和最外层的换下来洗,两套就足以撑过整个冬天。”今年81岁的孙女士出生在湖北一个偏远的小镇,回忆起小时候的冬天,她笑道,那个时候,冬天的衣服是很珍贵的资源,每次穿出门她都非常小心谨慎,万一磕碰坏了,没有新衣服可换,就得挨冻了。
王永进回忆,上世纪50年代,女性有传统旗袍和苏式布拉吉,男性的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等多元服装并存;六七十年代,军装绿非常时髦;改革开放后,喇叭裤、牛仔裤、蝙蝠衫等西方服装开始进入中国人生活,“休闲文化”“T恤文化”倡导下星空app官网下载,一批从事外贸代工的企业如杉杉、雅戈尔等品牌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始深耕中国市场;到了90年代末期,体育成为中国一个主要的服装品类星空app官网下载,国外的耐克、阿迪、彪马等品牌开始占据中国市场,李宁、安踏等本土品牌也迅速成长起来。
上世纪90年代的人们早已厌倦了“灰,蓝,绿”的单一色调,穿着更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红色蝙蝠衫、亮眼的羽绒服、贝雷帽、阔腿裤等成了服饰的亮点。今年28岁的小李分享说,一张她一岁生日的照片里,抱着她的舅妈穿着红色呢子大衣、戴着黑色贝雷帽,一旁的妈妈穿着高领羊毛衫和牛仔阔腿裤。照片里小小的她也顶着红色贝雷帽,毛衣上的卡通图案鲜艳可爱,还系着一条红色围兜。“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惊呆了,没想到那会儿大家就穿得这么时尚!”小李说。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办奥运成功,中国加速与世界接轨,消费者审美也进一步跟世界主流接轨。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文化自信,以汉服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也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王永进告诉记者,经过40多年发展,中国服装产业也逐渐形成一个个比较完整的产业带,比如象山针织、郴州领带、广东新塘牛仔、深圳女装、福建男装、温州皮鞋、成都高跟鞋等,进而形成完整的服装产业供应链。1994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355.5 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的 13.2%,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此后,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出口第一的地位。
在今年“京东11.11又便宜又好”发布会上,《环球时报》记者发现重回汉唐旗舰店创始人绿珠儿一身汉服非常精致,上衣下裳,远观是黑色,近看才发现马面裙上织着精细的暗纹,询问后才得知,这是一套以三星堆青铜文物为主题设计的汉服。
绿珠儿是国内最早一批汉服推广者。2003年在大学时,她就以“绿珠儿”这个网名和一些汉服爱好者在网络论坛上分享汉服知识,后来才知道绿珠也是西晋富豪石崇歌妓的名字。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国风时尚专委会主任委员杨晓东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汉服热起于2003年左右,后来各大学的汉服社推动了汉服爱好者群体的扩大,随后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潮流。对于汉服的概念,至今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媒体上多用到的是广义的汉服概念,不再局限于汉民族服饰,而是广义上的中国传统服饰。
最早和汉服爱好者一起推广汉服时,绿珠儿称,“当我们穿着汉服上街时,很多人并不认识我所穿的衣服。”但也有不少人喜欢上汉服,询问绿珠儿的衣服“哪里买的”,她意识到这是个商机——当时市场并没有专门做汉服的服装店。2006年,绿珠儿创立汉服品牌“重回汉唐”,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专门制作汉服的企业。
对于小红书服装博主清窈来说,喜爱汉服的种子是在2014年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时种下的。在一堂专业课上,“我穿了一套敦煌服饰的复原,穿上后震惊于一种丰盈的美感。”但据清窈介绍,那时候汉服圈子并不大,对爱好者来说,很难买到汉服成衣,一般定制都要等上一个月以上,有一些甚至要等6个月到1年。除此之外,“入坑”汉服门槛还包括费用、相关知识等。
汉服当时购置成本如此之高,这实际上与相关产业链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从爱好者到“中国传统服饰”传播官,清窈在10年间见证了中国汉服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她举例说,2014年制作一件汉服从选择面料开始就会遇到困难,提供面料的商家太少,只能从时装面料中去选,且染色环节可选的也只有国际潘通色号,而非中国传统颜色。
在2016年前后,市场发生了变化,绿珠儿发现,汉服爱好者越来越频繁地受邀出现在韩国文化团、英国皇室成员来访等外事活动中。
杨晓东认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汉服也将迎来自己的“春天”。在汉服热度扩散开来的过程中有一个“助推器”一般的事件,就是“迪奥抄袭马面裙”。2022年7月16日,法国时尚消费品牌迪奥一款中长半裙疑似抄袭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被网友质疑后冲上热搜。该事件之后,马面裙开始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很多明星、博主开始有意识地穿着马面裙出席公开场合。普通消费者受到这波风潮的影响,开始尝试穿汉服。在需求带动下,汉服产业链逐渐完善。今年,清窈考察了江浙一带的相关产业链发现,“现在有专门做汉服的面料商,以前几乎是没有的”。
“现在在国内穿汉服出门,大家会问你的汉服是哪家的,是什么款式,或是什么朝代的。”绿珠儿说,这些年,她还经常接待一些准备出国的客户,有年轻留学生告诉她,“出国前想准备几套汉服,打算带到国外去,在代表中国人的场合穿汉服,让外国人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也有男学生说,外国人会被儒雅的汉服吸引,更愿意了解服装背后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
随着汉服进入更多人的衣柜,社交属性也越发凸显。清窈说,现在很多“新晋”汉服爱好者,她们“入坑”的原因有些是因为影视剧作品,有些则是受身边朋友圈的感染。
杨娜关注汉服18年,目前是中国文化馆协会汉服推广专业委员会(筹)负责人。她说,复兴汉服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复古,也要对汉服进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如此才能实现创新性发展。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现代汉服分为唐风、宋风、明风。她举例称,比如,唐代流行齐胸裙、诃子裙、大袖衫这几款,对应发型是华丽的“贵妃头”;宋代流行直领对襟褙子,有短长之分,搭配褶裙、百迭裙,对应的妆容相对淡雅;明代汉服比较隆重,典型的就是长袄马面裙,多以刺绣点缀,还有风靡一时的云肩,对应妆容华丽。
“披着床单扮仙女的女孩长大了!”绿珠儿说,80、90后小时候都看过很多古装片,虽然不明白其背后的历史,但我们就是莫名喜欢星空app官网下载,中国人可能在血液里就对传统文化有着亲近,汉服唤醒了人们心中的这种热爱。
“20多年前,我们喊着复兴汉服,实际上在当时追逐西方服饰潮流的声音中,我们并没有底气能让汉服复兴。”绿珠儿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汉服,主动推广汉服,虽然汉服复兴未来任重道远,但仍然给予市场无限信心。
“10条马面裙有8条来自曹县。”曹县汉服协会会长胡春青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提及汉服生产,不能绕开曹县,这个山东西南部的县,早年因“日本销售的棺木约90%来自曹县”登上热搜,近些年则以汉服产业“出圈”。
胡春青表示,曹县汉服“出圈”并非偶然,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最初,曹县为古装影视剧做演出服,经过多年积累,具备了完整的服饰产业链,所以在汉服爆火的时候能跟上市场的风口,迅速就市场需求作出反应。
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曹县现有汉服上下游企业2524家、网店1.47万个,汉服从业者接近10万人,在销款式达5000余款且每日都有上新,做到5公里以内的产业集群化。
曹县雲纤织夢、华羽集品牌负责人张磊在曹县从事演出服、汉服生产有6年时间。张磊所经营的企业规模在曹县不算大,2000多平方米,有绣花、印花、裁剪等工位星空app官网下载。
张磊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了一件曹县汉服的生产过程:最初需要从设计开始,汉服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形制的确定,比如说这个款是明制还是宋制,形制确定后就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图案设计,在此过程很多纹样会参考纹样库进行调整或者更改。图案设计完,定稿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去选定面料,确定制作工艺,织造、绣花或者印花,下一步就开始裁剪,最后是车工整体缝制,把所有的裁片缝在一起,这样一件完整的汉服就生产出来。
张磊认为,曹县之所以能承接住一轮又一轮的流量,主要原因是因为演出服产业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他也提到,曹县汉服在品牌塑造、设计创新、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比如品牌化的进程缓慢、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产品辨识度不足等。其次,因为缺乏专业的设计师,不少企业很难满足市场对创新的需求。
对于张磊所说的上述挑战,去年年初到曹县做调研的杨晓东也发现同样的问题。深入曹县汉服产业链后,杨晓东发现很多从业者只是把汉服当成生意来做,“啥款式卖得好就做啥”,并没有关注到汉服本身的文化属性,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的认知太表面,也缺乏开发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产品的能力。
他担心,这会给汉服行业带来很大的隐忧,“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市场卖什么就穿什么,传统服饰里一些文化被误解,进而会造成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他坚持服装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一件衣服背后承载的是一种文化责任,“你不知道在穿些什么,也就不知道你的根”。
梳理中国服装的演变,杨晓东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近百年来,我们服饰的变化,从‘西风东渐’到完整接受西方服饰体系,大家忘记中国人本来穿什么衣服”。这些年,杨晓东在不同场合呼吁“汉服要穿得美,也要穿得对”,一方面是引导企业提供正确又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另一方面教育消费者选对的服装,双向努力,市场才能更规范。
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处处长王永进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任何一个产业的复兴和发展,必然经过一个原始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对于高质量产品需求增加,汉服产业会沿着1.0、2.0、3.0等版本逐步提升,市场产品端和文化端可以相互支撑形成一种新态势。
对于服装产业未来的发展,王永进提及科技尤其是AI(人工智能)技术对服装产业链的影响,从设计、制造、物流,再到市场、消费端,都在科技助力下形成链条化的配合。“以AI为例,AI对服装整体设计提出颠覆性挑战。以前,一件衣服从生产到上市需要经过好几轮,做出之后,要请模特上身后看效果,不合适还要不断返工修改,现在有AI,可以快速地文生图、图生图,企业不需要请模特,直接用虚拟人呈现服装上身效果,时间、成本大大压缩”。
一些汉服企业也已经开始尝试运用AI“数字人”技术。绿珠儿近日免费获得京东云言犀团队为其制作的AI数字人分身。据悉,京东11.11期间,包括言犀数字人在内的多款AI产品,将免费开放给品牌商家试用。对于自己的数字人,绿珠儿表示:“要不是我没有说过这些话,我会以为是自己在说”。
京东日前发布的《2024汉服趋势白皮书》提到,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了13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8年将进一步增长至334亿元人民币。杨晓东表示,汉服用了20多年时间慢慢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特别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国潮的回归,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做支撑,汉服产业会越来越好,一些乱象慢慢会被市场纠正过来,文化也会得到很好地传承,“我的预判是,10年左右,汉服产业达到上千亿元规模没有问题”。
“以前会买耐克阿迪,现在可选择的国产运动品牌很多”“目前国产品牌的技术更适合亚洲人”……几名健身爱好者寥寥数语向《环球时报》记者道出中国跑步鞋的发展变化。从穿胶鞋、布鞋跑步,到现如今科技含量的多元化选择,这背后是中国鞋业、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中国的运动鞋行业萌芽阶段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1927年,上海橡胶六厂生产出第一双回力运动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回力都是中国颇具知名度的运动鞋品牌,其经典款式深受大众喜爱。1959年,飞跃在上海橡胶一厂诞生,飞跃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解放鞋,原本为军人设计,后经改良成为民用运动鞋。凭借着又轻又软、经久耐穿的特点,飞跃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时尚的象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制造业崛起,国内开始出现一些运动品牌,生产低成本的运动鞋。在设计上也多为模仿国外品牌,缺乏技术创新和特色。1980年,耐克率先进入中国设立代表处,随后在1981年,通过与中国田径队合作,正式进入中国市场。1997年阿迪达斯也登陆中国。这些国际运动品牌的到来,为中国运动鞋市场注入了新的技术、设计和营销理念。
与此同时,国内也孵化出了一批代工厂,并逐渐形成了温州、莆田、晋江三大鞋都。上世纪90年代,国产运动品牌崭露头角,李宁、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乔丹等新兴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品牌在借鉴国际品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并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和运动员来提升品牌知名度,逐步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中国运动鞋市场迎来快速扩张期。各大品牌开始重视研发和创新,一些新材料的应用使得跑步鞋的舒适度和性能大幅提升。同时,随着马拉松等赛事的普及,跑步文化在中国逐渐兴起,带动了跑步鞋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跑步鞋的专业性能,推动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跑步爱好者张女士告诉记者,她选择跑步鞋会优先考虑鞋的专业性,以及与自己运动能力的适配度。以前会跟风追捧一些国外品牌,但现在很多国产品牌的鞋都做的很专业,不输国外大牌。
一名运动行业从业人士对记者说,相较而言,国产鞋比国外的鞋穿起来更加舒适,国外品牌价格便宜的偏休闲,价格贵的偏专业,而国内品牌两者均衡,便宜的价格也能买到专业的运动鞋。
消费者的认可是国产跑步鞋品牌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鞋业从“代工鞋城”迎来自主品牌突出重围。根据悦跑圈统计,2020年前的马拉松比赛以国际大牌耐克、阿迪达斯和亚瑟士为主。之后,随着国产跑步鞋技术能力的增强,跑者开始找平替。中国跑步鞋无论在颜值、功能、技术、科技含量以及本土化营销和传播上都开始对国际品牌形成挑战。据统计,2023年,李宁飞电系列助力国内外精英运动员累计实现103次夺冠、194次登台。在2024年2月的塞维利亚马拉松上,飞电3 Ultra助力运动员Amdouni Morhad创造中国跑鞋马拉松最快速度纪录。
国产品牌还通过与各类赛事的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出了更多有竞争力的装备,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安踏方面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踏集团为参加2024巴黎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提供了包括举重星空app官网下载、拳击、体操蹦床、摔跤、跆拳道等五大项目的比赛装备,承载东方审美,升级核心科技,共助力中国奥运健儿获得10枚金牌、28枚奖牌,占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的25%,奖牌总数的30%。
近年来,中国运动品牌也在积极探索出海之路。安踏集团通过收购国际品牌如FILA中国、Amer Sports(拥有Salomon、Arcteryx等品牌),加速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李宁通过在纽约时装周的亮相,提升了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并在海外市场开设了旗舰店。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运动品牌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少成果。部分品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例如,安踏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运动鞋市场中已经成为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其产品销量逐年上升。同时,一些品牌在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的高端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如特步的碳板竞速跑鞋在国际马拉松赛事中受到了专业选手和爱好者的关注,展示了中国运动品牌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
为什么中国运动鞋能迅速在国际舞台上“出圈”?王永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本土体育品牌安踏、李宁等等,最早以赞助商形式融入到国际舞台,通过赞助冬奥、夏奥、残奥,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在国际上多次露脸,更容易让世界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认知品牌。此外,很多中国公司采取了购买国际品牌的形式融入国际市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运营模式,提高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