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唐朝女子服饰一说

  服饰       |      2023-07-26 01:18:54

  半岛平台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初唐“芙蓉出水”的清新自然;盛唐 “慢束罗裙半胸前”的唐风流韵和“女扮男装”的自由追求;中晚唐“错彩镂金”的委婉柔媚及凄凉

  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西域外族服饰文化对唐朝服饰影响巨大。唐代妇女的地位较高,在服饰中也有体现。贵族及宫廷女子多为半裸胸的宽松罗裙。歌女服饰染色醒目绚丽,贵族染色富丽高雅。

  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 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的传统装束。唐女的襦裙装在盛世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加半臂,佩披帛。

  襦裙可以单襦穿着,也可内辅以诃子、抹胸等;外衣可以选择 半臂、褙子、 比甲等,裙外可加 帷裳;还用加帔帛、宫绦装饰等;襦裙是汉服中的常服,适合平日穿着。

  襦:即上衣,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长的“褙子”半岛平台。

  襦的领口又分为“交领”与“对襟”。交领襦衣领口似“y”字形,右襟在内,左襟在外,且左襟于右腰处收紧。对襟襦衣则左右对称,于腰部正中收束,中间空档处露出里面的交领里衣或者诃子(即抹胸)。襦衣外面套的半臂与褙子等的领口大多属于对襟。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 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袖口又分为“窄袖”与“宽袖”。民间下层妇女多为窄袖,与现代无异;上层贵仕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的宽袖并存。

  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图11)、套头(图12)、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在当时的半臂上,流行的纹饰、花样主要有三种:缠枝、宝相、团窠。缠枝花是由忍冬花转化而来,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金银花,特点是是藤蔓缠绕,看上去,后来这种花纹样式东渡传到日本,被日本称作唐草纹。宝相花以莲花为主要造型,在形式上大多都是对称和放射状的。团窠纹是以一种或者集中花卉,采用对称,或者平衡的形式,组成近似圆形的单独纹样,以团花为核心的织锦,形象饱满,层次众多。

  “小小月轮中,斜抽半袖红”,半臂在初唐颇为盛行,后来成为宫中女史的正式的正式服装。它是穿在襦外的短上衣半岛平台,跟今天的背心有点类似,长度在肩部以下,肘部以上,也有一些无袖的。襟口有对襟的,在胸口打结的,也有套衫式的。可以束在裙内,也可以罩在裙外。这种服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

  又名绰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半臂的袖与下襟大大延长。始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朝,在明代又发展出披风。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

  虽然是在唐之后的宋元明代才盛行,但亦可参考其时的形制:宋代男子从皇帝,官吏、士人、商贾、仪卫等都穿。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都穿。但男子一般把褙子当做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而妇女则可以当做常服(公服)及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

  隋代壁画中已有披帛,唐代广泛流行。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多为已婚妇女所用;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多为未婚女子所用。

  披帛这种“时装”,借鉴了当时风行的西域舞伎的舞衣。唐代的女子们从舞台服装中汲取灵感,而日常穿着也可以升华为表演服装。在后来的京戏《天女散花》里,梅兰芳舞动长长的飘带,那一定也是对披帛象征性地极端发挥。

  衫裙通常大袖衫搭配,所谓“大袖衫”,本是魏晋时期男装,唐代指女子特宽的大袖礼服。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能体现这种服饰风格的艺术作品,非张萱与周昉的传世仕女画不可。衫裙系至胸前,凸显唐朝女子曼妙身姿,外披大袖衫,薄如蝉翼,优雅大方,飘逸如飞仙。可见,唐朝服饰极尽华丽,无不令人仰慕。

  中晚唐时期,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花钗大袖”。

  属于下衣,唐代妇女喜好“短襦长裙”的穿着样式,通常上窄下宽,崇尚细腰。款式有长裙、轻薄裙、幅裙和破裙之分。

  唐朝女子喜好长裙,不仅长度要长,甚至长到曳地。李震墓壁画《秉烛女侍图》一袭红裙,长至曳地,初看令人惊艳,细腰阔裾,尽显唐朝雍容。恰如孟浩然诗言:“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半岛平台,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 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真可谓“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 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而专为石榴裙所作的诗词歌赋,亦是不少。南北朝诗人何思徵在其《南苑逢美人》中写过这样两句:“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用石榴来暗喻心中的美人。元代的刘铉在《乌夜啼》中用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垂杨影里残,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暮雨急,晓霞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唐诗中对石榴裙的描写更多,如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半岛平台,裙妒石榴花”;甚至一代女皇武则天也赋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半岛平台。

  到盛唐时,裙子的制作精美华丽,有的价格昂贵,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等。间裙,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间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颜色有红绿、红黄、黄白诸种。百鸟裙,用多种飞禽的羽毛捻成线织成的裙子,因做工考究,故立体感强,“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目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穿上它“百鸟之状皆见”(《书》)。

  花笼裙,是用轻软细薄而又半透明的“单丝罗”织绣而成,上面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出花鸟等图案。百鸟裙和花笼裙,都是穿在一般裙子外的套裙。此外,还有百叠裙、画裙(在裙子上直接作画)等。

  胡服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上称北方的民族为“胡”)的服装,后亦泛称外族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汉族服装不同。其制为短衣、长裤、革靴。衣型合身,便于骑射,史称“胡服”。

  唐代流行的胡服,其典型形制和搭配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唐代崇尚胡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妇女著胡服者甚多。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胡服的特征是翻领、对巾、窄袖。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省去“七事”,以窄皮条代替,仅存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

  唐代女子衣着偏好胡装,身穿紧腰胡装,足登小皮靴,朱唇赭颊,是时尚的打扮。

  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唐代服饰,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 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