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半岛平台

  服饰       |      2023-07-26 01:18:45

  半岛平台要在一个这么多元化的国度谈代表实在是不太可能啊…如果是在国外,那么代表可能还好说一些,唐装,中山装,旗袍,汉服(我说的是正经的汉服,影楼影视剧服装就算了)都可以,因为从老外的角度讲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使他们联系到中国。但是如果是在国内…还是算了吧,别想着代表了,爱穿啥穿啥。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穿民族服饰可以,但有一个前提:无论什么民族服饰,至少穿那些正常的,而不是影楼或是表演服装。

  要蒙古袍不,也是民族服饰,我们民族服饰。也许您指的是汉族服饰,也就是汉服,那恕我愚笨,因为汉服有些体系混乱定义不明,主要有些随便找点复古风还一整就把影楼戏服穿出来就说是汉服的搞笑行为,我实在欣赏不起来。我还是太俗太笨。(怪我表述差,我还是挺喜欢汉服的,只不过讨厌那些破坏美好文化传承的人和行为)

  所谓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 文化,而一旦被消灭,被割断,就失去了传承,也就不再成其为传统文化了。所谓的汉服以及汉民族古代的其他文化就是这样,它们在元、清两个时期先后遭受毁灭 性的摧残,特别是满清二百六十年,彻底消灭了汉服等文化,代之以满洲的服饰文化并传承至今。因此,对于现代中国,满清文化才是传统文化,华夏文化(当然除 了服饰以外还有很多,如建筑风格、社会风俗等等)可以看作(已经消亡的)古代文化,但决不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可以复兴的,因为它没有 中断,它还存在,只要加以重视和扶持,是有可能重新兴旺起来的。比如伊朗,当年王室推行的改革曾一度使其倾向于西化,但是革命后,又完全恢复了自己 的极端保守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国,革命极大的摧残了它的传统文化,但是并未将其彻底灭亡,它的根还存在于中国土壤里,而且,在殃及不到的 地方,如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社会,这传统文化还得到了很完好的保留。因此,如今中国政府为了填补破灭所造成的统治理由真空而寻觅传统文化,大力 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可以成功的,而且,马褂、旗袍等各种满清文化因素的重新流行,也证明了这一点。没错,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等同于三百年历史的满清 文化。

  但是,对于早已消亡的古代文化,要想再造之,却是不可能的。伤者可以治愈,但死人却不可能复活。希腊和意大利不可能再恢复古希腊和 罗马的文明,土耳其不可能恢复拜占廷,伊拉克不可能恢复巴比伦,而中所谓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 文化,而一旦被消灭,被割断,就失去了传承,也就不再成其为传统文化了。所谓的汉服以及汉民族古代的其他文化就是这样,它们在元、清两个时期先后遭受毁灭 性的摧残,特别是满清二百六十年,彻底消灭了汉服等文化,代之以满洲的服饰文化并传承至今。因此,对于现代中国,满清文化才是传统文化,华夏文化(当然除 了服饰以外还有很多,如建筑风格、社会风俗等等)可以看作(已经消亡的)古代文化,但决不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可以复兴的,因为它没有 中断,它还存在,只要加以重视和扶持,是有可能重新兴旺起来的。比如伊朗,当年王室推行的改革曾一度使其倾向于西化,但是革命后,又完全恢复了自己 的极端保守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国,革命极大的摧残了它的传统文化,但是并未将其彻底灭亡,它的根还存在于中国土壤里,而且,在殃及不到的 地方,如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社会,这传统文化还得到了很完好的保留。因此,如今中国政府为了填补破灭所造成的统治理由真空而寻觅传统文化,大力 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可以成功的,而且,马褂、旗袍等各种满清文化因素的重新流行,也证明了这一点。没错,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等同于三百年历史的满清 文化。

  但是,对于早已消亡的古代文化,要想再造之,却是不可能的。伤者可以治愈,但死人却不可能复活。希腊和意大利不可能再恢复古希腊和 罗马的文明,土耳其不可能恢复拜占廷,伊拉克不可能恢复巴比伦,而中国,当然也不可能恢复华夏。因为满洲人二百六十年的统治是把满洲鞑靼文明强加于原华夏 文明之上,逐渐演变出一种怪异的满清文化,它有一定的中国因素,但是仍然属于鞑靼文明,因为鞑靼文明是征服者,是雄性的,华夏文明是被征服者,是雌性的, 它们的后代跟父亲姓。

  事实上,自近代以来,中国人谈论传统文化,所指的都是满清文化——以马褂旗袍清式长衫为代表——而与古代的华夏文化 毫无关系。现在有些所谓的“汉服爱好者”异想天开的搞什么恢复汉服,实在是跳梁小丑。已经消亡了三百多年的文化,它根本不是传统文化,毫无生命基础,现在 把它搞起来,决不是恢复传统,而只能是扭捏造作、哗众取宠。更何况,由于他们身为鞑靼文明的产物而缺乏必要的审美能力,他们所搞出来的这些东西,丑陋庸 俗,只能是奇装异服,哪有丝毫古代华夏之风气。

  与之相比,日本乃至韩国都 保留了真正的华夏文明,特别是日本,自唐代大规模吸收华夏文明以 来,一直未出现文明断层,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在中国早已荡然无存的各种优秀文化,在日本一直活生生的存在着,服饰、建筑、社会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在日 本都是那么的自然。虽然自1945年被美国征服以来日本文化也遭到严重摧残,但是并未消亡,仍然存在,这些文化对于日本是传统文化,只要加以重视,是能够 复兴的。而中国,也应该努力去复兴他们三百年鞑靼文明,这也是全世界华人的愿望,对于他们,马褂旗袍大烟是自豪的传统文化。虽然自1945年被美国征服以来日本文化也遭到严重摧残,但是并未消亡,仍然存在,这些文化对于日本是传统文化,只要加以重视,是能够 复兴的。而中国,也应该努力去复兴他们三百年鞑靼文明,这也是全世界华人的愿望,对于他们,马褂旗袍是自豪的传统文化。

  民族服饰铭载着一个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无论是大山深处还是溪头江边,无论在乡野林间还是无垠草原。民族服饰被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人多势众,在穿衣方面也独有自己的风格。

  勤劳的壮族人民对纺织和印染工艺的掌握十分熟练,朴实无华、清丽简约,这也是壮族服饰与众不同的特点。

  壮族男装多为上衣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还要缠绑腿,扎头巾。

  妇女们的服饰则端庄得体,朴素大方。穿着的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稍微观察就会发现,壮族人民服装颜色并不复杂,多穿黑青、蓝靛等深色系,其实这跟他们自古以来的信仰有关。

  壮族先民崇拜云雀玄鸟,并以它们为形象塑造了许多图腾样式。由于这些皆为黑青色,人们在崇拜它们的同时也采用了它们的色彩,运用到服饰当中,企望免灾辟邪。

  苗族服饰极尽华丽,挑染织绣的工艺运用、浓墨重彩的颜色碰撞,都让苗族服饰充满了勃勃生机。

  若要细细分类,根据区域差异性,苗服可以有200多种。流行于黔东南的苗服最具代表性。

  男装子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都是为了方便上山下地劳作而设计。

  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挑花围裙。图腾多是苗族人奉为创世主的“蝴蝶妈妈”、大山中的水牛、飞鸟等动物。

  如果遇上节日庆典或婚嫁典礼,服装则更为繁复多变。缠绕勾勒、雕花织锦,苗绣这套技艺是姑娘们必须掌握的。在古时候,苗族姑娘自懂事起就要开始为自己缝制嫁衣,一针一线满是少女的期待,不把看家本领拿出来誓不罢休。

  在这美丽纷繁的苗族服饰中,苗银其实占了很重的地位。苗族人深信银饰可以辟邪秽、驱鬼神、保平安、送光明,于是他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饰品:银冠、银珈、披肩、 项链、髻簪、 耳环、 手镯、 戒指……戴在身上的银饰越多,表明地位越高。

  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朴素简单,主要有长外衣、长袍、短袄、腰巾等。而且多为黑、白、蓝、灰等低调的颜色。

  尔族的男子负责挣钱养家,女子就真的是负责貌美如花。妇女们爱穿裙装,最喜欢鲜艳的颜色:大红大绿、金黄软粉。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

  艾得来丝绸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尔人誉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福。

  与其他民族的图腾元素不同,尔族喜欢养花种花,而且也将各种花卉图案绣在了服装上。衣服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都绣有尔族女子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提到尔族服饰,那就不得不提帽子文化。在维族人看来,戴帽不仅能防寒避暑,更是一种礼节的体现。帽子分为两类:皮毛和花帽。皮毛主要用于御寒,而小花帽则有更强的装饰作用。

  花枝叶交错的“奇曼花帽”、熠熠闪耀的“再尔花帽”、男女皆宜的“巴旦姆花帽”等等这些无不为尔族的服饰锦上添花。

  还有一款纯粹的非遗APP(iOS版),APP Store搜索“有待”即可下载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又自称为炎黄子孙。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半岛平台,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在服饰上,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汉族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其染织工艺,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1644年清军入关后,汉服在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逐渐淡化,并被满族服饰慢慢取代。清朝时期长袍等开始在汉人中传播,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或外加马褂,谓之“长袍马褂”。妇女上衣以袄、褂、衫、袍为主,款式上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之别。下装以裤、裙为主,裙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新中装流行,21世纪汉族的服装已与世界流行时尚接轨,多以西式服装形制为主,但汉民族传统服饰元素再次受到世界瞩目,并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民族传统元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瑰丽的花朵。

  在中国南方民族中,苗族服饰最为丰富多彩。苗族有一百余个支系,就有百余种服饰,从精细华美的施洞苗服饰到原始粗犷的南丹苗服饰,风格款式各异。贵州是苗族服饰最为精美之地半岛平台,其刺绣、蜡染、纺织、银饰都极为出色,充分体现出富有特色的苗族服饰艺术。苗族服饰在运用织、绣、染的一种传统工艺技法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苗族服饰花团锦簇,流光溢彩。苗族有佩带银饰的习俗,在传统观念中银饰可以辟邪,有吉祥幸福的寓意;在现代观念中,银饰是富有与美丽的象征。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不同,不同支系的苗族银饰显示出迥然不同的装饰风格,这些差异也极大的丰富了苗族银饰的种类。苗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和艺术才华都很强的民族,他们不仅将文化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更将它倾注于服饰图案之中,其不仅有记述人类起源神线;和苗族祖先英雄故事的姜央射日月等图案,更有追述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半岛平台,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图案。苗族人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达历史并作为苗族群体的标志世代相传。

  蒙古族服饰以宽袍阔带著称,服饰色彩明亮浓郁,充分显示出蒙古族同胞热情、豪放的性格。由于地区不同,部族不同,蒙古族服饰既有统一性又各具特色。蒙古族服饰的基本构成为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其中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最常穿着的品类,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风格。典型的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和紫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至四米不等,色彩多与长袍的颜色相协调。系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具有装饰之美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腰带上还要挂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等;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蒙古族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

  不同地域的藏族服饰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但共同特点主要为宽袍长袖。藏族服饰中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服饰的基本特征有长袖、宽腰、长袍、长靴,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在夜间可以合衣而眠,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邦典——即围裙,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二十种左右。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藏靴的种类繁多,名目不一,大致可分为全牛皮靴、条绒藏靴和毛棉花氆氇靴三种。藏靴无男女之分,只有长靿、短靿以及单棉之别。藏族男女特别讲究佩戴饰物,妇女尤喜红珊瑚、黄蜜蜡、绿松石和各种银饰为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服饰风格,其中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佩戴时将宽带穿于腰带上,佩饰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尽显吉祥华贵。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最珍贵的礼物。“哈达”为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丝绸质地,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满浓郁的东北民族特点与民族性格神韵,是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一种长期生活积淀的结果,同时承袭女真族的旧俗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满族入关后,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满族的服饰在款式、色彩和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满族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象征吉祥如意。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圆领,前后襟宽大,袖子较窄,两侧开衩。由于袖子较窄且袖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活方式后,马蹄袖已演化为装饰,但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满族妇女旗装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装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附有花边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装式样的变化很大,如四片裁制改为两片裁制,袖型与领型变化多样,衣身加入修身元素以更好的表现妇女的身段与曲线等。过去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旗装,头戴瓜皮帽小帽,为六瓣缝合而成,帽顶缀有丝绒结成的疙瘩,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帽正,称六合统一帽,取其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旗头,满语称“答拉赤”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扇形,长约三十厘米、宽约十多厘米半岛平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上面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等。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满族妇女的旗鞋极富特色,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又称高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除鞋帮上饰以刺绣纹样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

  瑶族是我国南方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半岛平台、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现共有约213.4万多人,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在瑶族的原始宗教中主要崇拜雷王、风伯和雨师,也崇拜五谷灵娘(即五谷神)、山神、河神、树神、兽神和牛王等自然神。众神之中,盘瓠和密洛陀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她们精于蓝靛印染,以娴熟的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作出了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瑶族人民的服饰也根据其所居地域的不同而各有特色,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各瑶族支系也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有关。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的锦绣帽绚美多姿;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特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

  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三江流域,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饰打上了特别的印记,他们早年的服装主要原料是鱼、兽皮,其鱼皮服饰文化是世所罕见,熟制鱼皮,制作鱼皮线的技术非常成熟。鱼皮服饰具有防水、抗湿、轻便、耐磨等诸多特性。赫哲族鱼皮衣物主要有长衫、短衣、套裤、鞋包等,都是由数张鱼皮缝合而成。长衫样式类似旗袍,短衣有对襟和大襟两种,领襟和袖口处镶有染色鹿皮云纹等图案,并以鱼骨、海贝、铜币做装饰,风格粗放。鱼皮套裤分为男女两式,男子的套裤上端为斜口,女裤为齐口并镶有花边。除了鱼皮衣以外,赫哲人也穿狍皮大衣、鹿皮衣和布衣、绸衣等,鞋用鱼皮及狍、鹿腿皮做成,内絮乌拉草。赫哲族男人冬季则多穿狍皮长袍,前后开衩,衣服上镶黑边或云头纹样,扣子特别,一般使用两排皮扣或鲶鱼骨扣。赫哲族服饰装饰图案丰富,他们的衣物常常贴补绣各式云纹与花草纹,构图巧妙,装饰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