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龙门服饰文化研究院首次工作会议暨河洛服饰文化研讨会召开

  服饰       |      2023-11-16 23:20:27

  半岛平台近日,龙门服饰文化研究院首次工作会议暨河洛服饰文化研讨会在龙门东山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机构和高校的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洛阳,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互学互鉴,对龙门石窟乃至河洛地区相关文物、文献资料进行探讨,在思想碰撞中推动洛阳汉服文化传播,同时也为洛阳乃至全国的汉服产业、文旅文创产业提供坚实的学术理论支撑。

  “龙门服饰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有望填补龙门乃至整个河南的服饰文化研究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连赏说,龙门文化资源丰富,依托龙门资源进行服饰研究优势巨大。

  在赵连赏看来,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服饰文化从原来的研究冷门,发展为现在的“显学”,因其研究价值高,对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有直接意义。

  他表示,未来两年,龙门服饰文化研究院将集中专家优势,制作以龙门为基础的服饰研究性图录,以填补龙门乃至整个河南的服饰文化研究空白。同时拓展人才培养范围,除专业服饰人才外,将既有的文博行业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半岛平台,都纳入培养体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尚刚以《风月·风云》为题,围绕传统服饰中流行的联珠圈纹作分享。

  尚刚介绍,联珠圈纹与北魏、隋唐时期关系密切。据文献记载,公元7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联珠圈纹极盛,而后迅速衰微。尚刚推断,这种变化或与洛阳有关。

  他认为,纹饰、服饰的衍变,与时政密切相关。在《资治通鉴》卷205《长寿二年》中记载:“693年,武则天禁锦。”“禁止的力度大半岛平台、时间长半岛平台,就会对服饰及其花纹的传播、传承产生影响。”尚刚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我们都知道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洛阳是礼乐文化圣地,与传统服饰发展关系密切。”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文献专业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王锷说。

  他认为,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礼,礼文化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整个礼学中半岛平台,服饰尤为重要。王锷认为,中国传统服饰共有三个特性:第一,彰显礼制;第二,体现阶层差异;第三,区别男女。“《周礼》对何人在何时穿什么颜色、样式的服装记载得十分清楚。”王锷说,因此,研究服饰文化要与文献和出土文物紧密结合。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无可比拟。洛阳汉服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红都集团品牌艺术总顾问杨洁说,龙门服饰文化研究院能将最具历朝独特风貌的服饰进行复刻,加深人们对不同朝代人生活方式的理解,更好地传承非遗技艺。

  杨洁认为,研究服饰文化需要守正创新。可以依托龙门资源,设计新中式风格的服饰,这对洛阳进行汉服产业升级并赋能文旅意义重大。

  杨洁认为,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纽带。“作为代表东方文明大国上千年文明的城市,洛阳与国际的互动能够给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赋能,同时也能把龙门服饰文化研究院的成果带到西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杨洁说半岛平台。

  “AI是连接学术研究与产品生产的工具。”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俱乐部发起人、AI专家朱晨佑说。AI学习能力强,将龙门的中国古代服饰数据库中的内容输入AI系统,经过设计师微调,AI可以快速进行汉服图样设计,仅需几秒钟一件汉服就可以实现生产,未来可以服务于洛阳的汉服产业。

  朱晨佑建议,依托从龙门石窟中复刻的人物形象,运用“数智人”技术,可以制作一个洛阳的虚拟“代言人”。他介绍,该“代言人”不仅可以24小时不间断从事电商带货直播,在连接上AI系统后,还能成为汉服小专家,与消费者互动。

  “对龙门石窟进行‘活化’,服饰研究是非常好的路径。”龙门石窟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史家珍说,汉服破圈基于社会需求,不仅中国人对汉服情有独钟,不少外国人也喜爱汉服。

  史家珍介绍,龙门服饰文化研究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后,不仅要对成果进行量化,还要依托成果举办活动。“我们下一步计划成立古乐文化研究院,确保在做汉服活动时,运用的配乐不再是西方音乐,而是我们的传统古乐。”史家珍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见习记者 李晓楠 通讯员 谷毅哲/文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光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