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中外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

  服饰       |      2023-10-19 22:52:36

  半岛平台不知道你是问写研究论文的思路还是什么的,可以参考一下我之前写过的一篇关于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的论文~~

  法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法朗士说:“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她能显示给我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

  服装是人们心理活动外现的载体之一,同人类文明的进程相伴,从纵向看,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反映着人们的需要、个性等心理特征,体现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从横向来说,每一国度,每一民族、每个人的服装也都以其变化多端、缤纷绚烂辉映着它的物质、文化、心理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是含蓄而内敛的,宽衣博带较大程度地遮掩了人的身体,尽管性感大胆的唐代衣饰是显著的例外,但在中国服饰的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体系中也是空前绝后。

  西方服饰的特点是张扬而开放,人体的特征和两性的差别被突出和夸大,并在20世纪的百年间完成了从古代到现代、由装饰性向功能性的转变,并开始了一个由设计师引导流行的风格化时代。

  东西方服饰在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后,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形态。

  东方服饰以其端庄、文雅的风格,通过款式、色彩和图案的暗示,蕴含着对宇宙万物的主观理解,形简而意赅,宛如一首朦胧诗,似流畅的富于变化的衣纹表现出东方艺术的气韵与灵动;

  西方服饰十分注重表现人的体态,以极科学的态度去塑造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繁复又强烈,好似一支爵士乐,以几何形体的完美组合构成了西方艺术特有的量感与张力。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即“天人合一”半岛平台。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汉代的“天道自然”,魏晋南北朝的“得意忘象”,还是唐五代的“同自然之妙有”,宋代的“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些命题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人与衣的和谐,笼万物于怀袖之中,因此宽衣博带的服装样式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中国传统服饰的美感在于“文质彬彬”,在于“不饰于物”,甚至在于魏晋时期的“解衣当风”。

  西方服饰文化则侧重个体的张扬和个体的彰显,用服装来凸显人的主体性,如何用衣饰塑造最美的人体,并逐渐形成了窄衣文化体系,其视点便集中于更加突出的体现和夸大了人的自然特征,强调人的第二性征的表现。男装突出肩、胸的空阔和腿部的挺拔;女装围绕女性三围曲线变化;胸的隆起、臀的扩张、腰的紧收等等,到近现代,西方窄衣服装造型设计的核心集中指向“性感”的表现半岛平台,女装设计的焦点从三围的凸与收进而指向了双腿,通过裙长的变化,使女性腿部不断增加暴露度,以表现“人体的魅力”。

  西方服饰审美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服饰造型、线条、图案、色彩等因素的外在美感。同时西方服饰文化崇尚人体美,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性感。因此服装大都是表现三维效果,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同时借助各种立体物点缀装饰服装表面,使立体装饰与立体结构造型相呼应,自然协调,易于激起观赏者产生审美愉悦;

  东方服饰审美却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同时东方服饰文化漠视“性”的存在,服装不表现人体曲线,不具备感官刺激要素,宽衣博带,遮掩人体半岛平台,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传统东方服饰以平面直线裁剪为主,表现二维效果,强调平面装饰,在装饰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使东方服饰虽结构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绚丽。

  服饰历史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而不断改进创新,不论远古还是现代社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半岛平台,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未间断并不断发展着。著名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各国各民族服饰文化联结在一起,通过交流增进了解,加强了友谊促进了发展。各国各民族却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融进别国的先进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又形成新的服饰文化艺术形式。

  20世纪是东方和西方服饰发生大变革的100年,东西方服饰在发展的同时,开始了相互的碰撞和融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迎来了一个混乱、奢华的年代,爵士乐大行其道,生产力的提高令服装大批量生产成为了可能,社会进入消费时代,在这个时期,人们更注重服装的舒适性和轻便性,美式的休闲西服、针织套头衫和法兰绒裤子是这个时期的典型装束。同时,女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对千古不变的传统理念的挑战:女性终于改变了她们只是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的着装法则,开始了为自己而穿着的时代。可可.夏奈尔女士改变了以男性眼光来判定美的设计立场,以女性自身的舒适和美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这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颠覆。这种混合着叛逆与探索、放纵与奢华的基调构成了一战后的流行风貌。

  而在东方,辛亥革命剪断了传统服饰与历史联结的文化脐带,几千年恒定的服装形制开始解体,服装上那种严格的等级区分开始渐渐消亡。民国时期,最早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就是服饰文化,服装款式以其功能性、实用性全面更新。男性袍服经过改造变得简单,裤装成为男性服装的特定服式,女性服装也开始从文化禁锢中解放出来,开始具有现代特色,清代的旗袍经过改良具有了现代风格,带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也开始露臂和露腿,以致旗袍被西方人成为最性感半岛平台、最能展现女性曲线美的服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饱受两次大战摧残的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在艺术领域,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先锋派、超现实派、新古典广义派等对时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装款式日新月异,服装进入了国际化的时代,并通过电影的传播不断引领潮流,设计师们纷纷在银幕上打造经典的造型,令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等好莱坞女星成为时尚的风向标。

  另一方面,变幻的政治体制、战争的残酷、充斥欧洲的各种激进思潮使那些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充满了反叛、不安的情绪,打破了从前那种成熟、优雅、高贵的经典旧容,服装第一次呈现了年轻多变的、个性化的新鲜样貌。嬉皮士、摩登派、摇滚派和朋克开始成为时尚的弄潮儿,与众不同的中性风格在时尚界形成一股热潮。

  “五四”以后中国的服装受西方现代服装的影响较大,于是,除中山装外,西装、短裙、背带裤等频频登上中国现代服装的舞台。并且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变化表现出相映的变化。同时,中国元素也开始走向世界,掀起一股东方美的浪潮。

  1998年10月18日在法国卢浮官展出了“华夏黎明——“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展演”共有1800多人出席此次演出盛会,其中有各国服装设计大师、服装界友人及各国新闻媒体,此次发布得到服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与赞赏。

  1999年,为庆祝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在法国巴黎举办了“99巴黎·中国文化周”。这次文化周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2003年,在中国文化部、法国文化部、中法互办文化年混合委员会的支持下,应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邀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巴黎卢浮宫举办“时尚中华”当代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作品发布会,由此法兰西领土上又刮起一阵“中国风”。

  中国服饰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内涵,吸引了世界时装界的关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服饰文化间的融合。

  中国古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东西方服饰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就像长天和秋水蓦然相映,长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秋水也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