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历经半年筹备我们拍下了中国民族服饰最美的模样

  服饰       |      2023-10-03 05:52:00

  半岛平台2022年8月到2023年3月,拍摄团队10人,专家团队15人,从北京-贵州-四川-广西-云南-福建-内蒙古,总共参与拍摄89人,最后成片340张。

  我们从天南地北凝集相聚,跨越辽阔的山河半岛平台。历经半年的筹备和拍摄,《时尚芭莎》联合中国民族博物馆,与多个学术机构及民族服饰专家老师,由全国来自56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演绎自己民族的服装,盛装、常服,将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汇集于一起。

  在杂志刊登后,这组照片将成为民族服装的科普图鉴,在各地博物馆跟随民族服装一起巡展,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传承历史和文化,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实际上,在制作杂志周期上,这次拍摄成了一件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历经去年众所周知的困难,我们从一开始浩浩荡荡的团队拍摄,由于可以投入的预算有限,简化为摄影师+编辑两个人踏遍祖国各地,寻找各民族的年轻人,在村子里支起背景布就拍。

  不是没想过放弃。最难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调整拍摄主题和呈现方式,甚至准备好了改变成民族服装与时装混搭这个稍微简单的方向,或是仅仅完成云贵两个少数民族大省的拍摄就结束。但我们的时装编辑王古古从来不是一个会知难而退的人,摄影师章超也一样。逐渐各地方政府、民族博物馆,都加入进来帮助和鼓励我们完成了这个作品。终于在春天再次来到的时候,它与大家见面了。

  在这里我又要再一遍重复我对芭莎团队的作品最大的夸赞了:这冲破纸张的生命力啊!画面中的每个人都呈现了那么美而快乐的模样,我第一次看到时就入迷了,以至于很长时间对别的东西提不起兴趣。创意、场地、妆发、置景都不再重要。人,大于一切。不同的模样,同样的朝气,同样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最近在不同场合见到很多与时尚工作毫无关系的人,竟也都向我表达了:“如果可以,请尽你们所能,多多宣传中国文化半岛平台。”我们做到了,也希望更多同行、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帮助、保存、保护、运用它,用不同方式让来自中国的服饰之美,气象万千,传承不绝。

  这次拍摄是近年来最难忘的拍摄之一。在去年7月开始启动之前,我们就做了很多功课。首先向民族大学老师请教整理少数民族的服饰资料。我们按地域划分,把他们分成了以省份为代表的几大部分,因为拍摄工作量很大,所以我们在一些规划上需要整合,尽量让拍摄的路线不要太复杂。

  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不同的分支,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先明确具体拍摄的服饰,才能确定具体的拍摄地点。我当时联系了微博的博主@东方山顶上的祭师半岛平台,他对民族服饰文化非常热爱。我们熬夜对了一遍每个民族主要拍摄的服饰形象,然后贴成PPT,这样梳理之后,56个民族的形象就能更加明确了。

  筹备期间,我们还与许多民族专业的朋友进行咨询。比如研究西域西北民族服饰的,还有询问汉服圈的朋友让他们介绍了解满族服饰的专家……我还在旧书网上买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的图册书籍,这些图册虽然出版较早,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56个民族的服饰都梳理一遍之后,我们再次按地域进行了行程规划,确定了最终的拍摄路线月开始,我们从贵州出发,一路到四川、广西、云南、福建,再到内蒙古……还有一部分在北京拍摄。

  我们基本每天拍摄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服饰,一般都是当天到达,第二天早上拍摄,下午就出发去下一站拍摄地。

  有一些少数民族服饰已经逐步流失或改变,也有一些服饰现在散发着新的光芒。这次每个民族服饰的呈现出现在时尚杂志,让我更确信了这次拍摄的意义,在“来自中国”的专题路上,我们会一直都在。

  除了云南省内的15套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之外,我们还准备了8套省外的民族服饰,大部分都以青年女服为主,因为青年女服色彩比较绚丽,服饰搭配也比较丰富。这样的工作,大概准备了近1个月左右。

  无论是手工制作还是服饰搭配,前期都要经过一段严谨的资料查阅和选择服饰的定位。

  首先我要准确地考证各个地区和民族具体的服饰喜好及特色。由于很多民族分布地域广,同民族内生活习俗也存在差异,所以展示的复原作品也只是其民族服饰审美中的一部分。另外,在历史的演变中,很多兄弟民族会存在很多共有又相似的服饰,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也会比较小。

  想要去寻找这些民族原生地的服饰,还要了解这个服饰的构成系统。哪个民族服饰要使用常装展示更有风格?哪个地区要用特色的服装来展示更有美感?还有的要选择富有人群的礼服来做展示......这些问题我都需要反复斟酌半岛平台。

  大家都怀抱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愿意接受这些“未被修饰”的传统服饰,这让我们的工作倍感轻松和愉快。

  随着穿着场景的缺失半岛平台,使得满族服饰本身的面貌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因此,我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真正的满族服饰演变轨迹是什么样的。

  因为找寻复原传统服饰,最终目的不是以古说古,而是探寻一种属于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的展现,表达的是每个民族自身的那种精气神,让服饰与人之间达到一种结合和平衡,而不是单纯地展现服装而已。

  当现场工作人员看到满族服饰的时候,会惊讶于满族服饰不同时期的变化,并感叹原来清代满族的造型不只有旗头板儿。拍摄过程中,编辑知道我们复原了当时宫廷的钿子,为了能有更多的展现和创作,现场的所有老师,愿意在北京晚高峰的时候,耐心等待我们几个小时去取钿子,这让我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服饰的喜爱和诚意。

  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更真实更丰富的民族服饰,也期待民族服饰有更多的现代穿着的可能性。

  乌孜别克族在中国约有12000人左右,我是生活在中国的第五代乌孜别克族。因为兴趣使然,这些年我开始做了一些有关民族文创的产品,偶尔也会在网上分享一些民族服装的穿搭。正是因为这个机缘,编辑在网上联系我,听她说了这次拍摄的构思之后,我们一拍即合,就这样,我就成为了这次拍摄乌孜别克族的服饰模特。

  当穿上新疆服装的那一刻,我一下就像回到了故乡。这些年我一直在北京工作,虽然离家很远,但是心好像始终没有从那里离开过。

  在去拍摄现场之前,编辑老师就嘱咐我化一点淡妆就可以,换上服装之后我也几乎没有被补妆,作为素人第一次拍杂志,拍摄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我还开玩笑地和摄影师说:“麻烦后期修瘦一点点。”结果老师笑着和我说:“我不觉得瘦就是美,我觉得你已经非常美了。” 感觉到摄影老师和整个团队都是用心在欣赏民族独特的美,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最后出来的作品充满了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