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服饰篇】古代各朝梳子赏析(多图)

  服饰       |      2023-09-24 01:42:46

  半岛平台古人无故不剃发,《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样的传统延续了千余年,甚至在满清入关之后,为了反抗剃发的命令,许多人不惜抛头捐躯,可以看出古人对头发的重视程度。也正是因为这种重视,历代均制作了大量梳理头发的梳篦。

  自古以来人们对用来梳理头发的梳子主要有三种称呼,即“梳”“篦″“栉”。《释名·释首饰》曰:“梳,言其齿疏也。……篦,言其齿细相比也。”又《说文解字》云:“栉,梳篦之总名也,从木节声。”

  它们的材质或普通或名贵,工艺或简单或精湛,均让我们得以从一个侧面去一窥那些逝去了的岁月与消散了的风。

  西汉男性的梳妆用具,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双层六子漆奁,内装镜、梳、篦、环首刀、镜擦、棕笰、镊子、簪、笄、铅粉、冠缨带等,以供梳发理容修整胡须束髻戴冠

  清 后妃织锦多格梳妆盒,宽20厘米 厚3.5厘米,长方形的盒内设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长方格。能盛装多达25件的各类梳妆用具

  上图出自:清末京城市井人物画册 《清都市景》(Les rues de Pékin)

  用“异形珍珠”为材料的西方珠宝饰物——手拿梳子的人鱼男子(其身体躯干是一颗天然的异形珍珠)

  虽然在人类文明史中,有很多东西被发明出来,又被历史淘汰,最终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但也有很多东西历久弥坚,到现在仍留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说梳篦。

  我国古代制作梳子的原料有多种,如象牙、骨、石、玉、铜、竹、木等,因木材易得,以木质的为最多;铜制的梳子出现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梳篦的传说关于梳篦的来历,流传在中国民间的有两个传说,虽然版本不一,但都认为梳篦产生于黄帝时期。

  赫廉造梳:炎帝手下有一个叫赫廉的工匠,看到当时人们长发蓬乱生产生活都很不方便,就琢磨着用兽骨雕刻成五指形状梳理头发。后来炎帝和黄帝大战,炎帝战败,赫廉成为俘虏。他在牢里仍旧想着制作梳子的事情,被一个牢头发现,以为施妖法,于是上报黄帝。黄帝大怒,命令将赫廉斩首。当时还有一个叫黄甫的牢头,同情赫廉的遭遇,就让赫廉连夜做了把梳子,由他带出去献给嫘祖并说明原委。嫘祖使用梳子后,觉得非常好,去向黄帝求情,可惜那时赫廉已经被斩首了。黄帝为了纪念赫廉,封他为制梳业始祖,黄甫则奉命继续改良梳子。所以今天制梳业一年有两个祭祖日,分别是农历2月28(赫廉)与农历9月28(黄普)。

  方雷氏的灵感:黄帝的一个妃子叫方雷氏(少昊之母),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传说缝制衣服的骨针就是她发明的。有一次黄帝的部下狄货抓来几条大鱼请方雷氏帮忙烹饪,吃完后剩下的一排鱼骨让方雷氏灵机一动。她想起之前大家都是用手指理顺乱蓬蓬的头发半岛平台,而鱼骨的形状和张开的五指接近,何不以鱼骨梳理头发试试?她尝试后,发现用鱼骨梳头,头发果然更整齐,但鱼刺太尖,稍不留神就会刺破头皮,于是她请黄帝的木工帮忙改良,几经尝试,终于做出了梳子。

  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学习文化源头的东西,对于理解中国作家的作品很有用,因为有句很通俗的话叫源远流长!今天下午看有关李自成的一篇文章,有句话这样:盗贼(饥民)像梳子,军官像篦子,士兵像剃刀!刚开始觉得奇怪,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后面查了下,轩辕帝的妃子方雷氏,是她发明了梳子,慧心地帮宫中的众妃子宫女盘发梳髻,出席庆典,这才开始更好地梳理自己的头发,手不用被头发弄伤,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妆容,之后黄帝军队士兵也为了更好的方便作仗,梳起头发!梳妆文明始于方雷氏!这三个东西,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但功能很不一样,梳子代表梳妆用的,篦子用来去头垢,剃刀大家都知道!所以想学好中国的大家作品与了解中国文化还是多学学源头上的文化!

  【下面搜集了一些从石器时代到清代我国古代梳子的代表,让大家一睹他们的容颜。】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令人惊叹的是,在梳身雕刻的“S“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著名的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研究员讲述了这把梳子的发现过程和它非同寻常的意义。

  据张学海介绍,大汶口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文化总体水平,在全国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名列前茅。大汶口出土文物中有诸多骨牙制品,其中有两件象牙梳。

  《周礼·天官·大宰》有载,周代有“八材”的记载,分别是“珠,象,玉,石,木,金,革,羽”。其中,“象”指的是象牙。古代能用得起象牙的,都不是一般的人,比如诸侯、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象牙笏板等等,而这把梳子,除了有梳理头发的功能,它还有另外一个秘密:那就是插在头发上,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故此,它的名字叫“插梳”。

  易学专家、云南大学教授黄懿陆也认为这是一个太极图。黄懿陆认为:象牙是非常坚硬的。6000年前,要把象骨刻成梳齿,并凿穿形成三个孔,那是非常困难的。可想而知,这并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应该是一件精致的神器。所谓“梳齿”,当然有梳头的作用,但平时主要是便于携带,以其齿插在头上发间,随时准备计算,作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使用的神器。

  诚如《易·系辞下》所言:“仰则观天象,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文解字》“示”字条也说:“天垂象,见(现)凶吉,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古代先民的阴阳八卦天地图,所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他还认为,这是刻画在象牙骨上的天地之数,是海上日出之后的天地阴阳图。在这把“骨梳”的上部,用三个圆孔表示易学中“太极生两仪”之义,大汶口的古人在“骨梳”中间部分继续用四种“两仪”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两仪生四象”的生成转化过程。

  图文转载自:珠宝学院_MEMORA/诗普琳《古代梳子的起源》,作者:诗普琳小助手

  1959年在山东宁杨大汶口遗址的一个女性头骨处,出土了两件用象牙制成的梳子。两件梳一件已残,另一件完整而精美。它高高的梳背、珍贵的象牙材料、精致而带有寓意的纹饰,代表了它非同一般的装饰功能,显而易见这已经不是纯粹的实用品,梳发之外还可以顺手插入发髻,露出的梳背怎不为人增添光彩。这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梳子。

  在当时,这种具有相当装饰功能的梳子,已经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这种现象在良渚文化中十分突出。在良渚玉器中,常发现一种扁平倒梯形的玉饰,有的表面光滑无纹饰,有的则镂刻出复杂精美的神面纹。顶部中间凸起,外轮廓像汉字的宝盖头,下端扁榫上有一排等距离的小孔。

  因为它与神人图像中的羽冠相似,人们常认为它是一种冠饰,但其功用一直令人迷惑。直到1999年,浙江海盐周家滨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玉背象牙梳,大家才恍然明白了这种玉饰其实是梳子的一部分,即“玉梳背”。这样的梳已不纯粹是梳头之用,下面的齿也许只是为了便于插戴,佩戴者可以省去系在下颌的绳结直接插于发中,非常便捷,是以梳子的形式插在头上以象征身份的装饰。

  “黄家女,杨家妇,背儿滑滑光光,齿儿伶伶俐俐,乱法强私通,私通不到头。” 这是晚明冯梦龙写的谜语,表面上说黄小姐、杨太太乱搞男女关系,实则借“法”喻发,用黄杨木梳把乱发梳通梳顺了。

  古代不止有梳,还有一种叫“篦”的工具,两者一起被称作“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栉,梳比之总名也”。疏曰:“比密曰栉。”

  在古代,富人大多用金、银、玉石、名贵木材等材料制作梳子。而普通人家以牛、羊角,或一般木材、竹子作梳。

  梳、篦不仅是理发美容工具,而且是妇女插在头发上的装饰品,与簪、髻、钗、珠花、金钿、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

  梳子在历史上出现非常早,是一件古老的发明,山东大汶口文化已经出土了象牙制作的梳子。 在商朝时的贵妇人已开始用玉梳或象牙梳,来梳理美丽的长发了。

  商代 骨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以上这两把梳子,梳背上雕刻兽面纹。 商朝时应该也有木梳和竹梳,一般普通百姓使用,但材料容易腐朽所以没有实物传世。

  西汉 玉梳 南越王博物馆藏 周朝的文献也常提及梳子,“玉之瑱(tiàn)也,象之揥(tì)也”。 ——《诗经》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揥(tì):古代一种类似簪子的首饰类似今天的梳子,有齿半岛平台,可用以搔头。

  宋代 缠枝牡丹纹簪式金发梳 观复博物馆藏 在古代,女人肯在一个男人面前梳头,表明他们的关系已经非常非常亲密了。对恋爱的男女来说,梳子是爱情的见证。 美人梳头歌 唐代 李贺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古人把头发又称为“青丝”,取“情思”之谐音。梳理头发的梳篦自然成了男女间的定情信物。古人送梳篦亦有互许终身,白头偕老之意。

  此外古代民间习俗有女子出嫁前,家人要为其梳头,所谓的“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每一梳都是家人温馨而美好的祝福。

  清代 《百美新咏图传》 对于追求养生的人来说,常梳头可以刺激头皮,能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 送梳子有梳开心结,让烦恼一扫而空,的长寿、健康之意。

  唐代 白玉雕花卉纹梳 观复博物馆藏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勿令壅塞。” 南朝陶弘景《真诰》︰“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气,散风湿也。”宋人陶谷《清异录》中写道:“修养家谓梳为木齿丹法,用奴婢细意者,执梳理发无数日,愈多愈神。”。因此,梳子又得了个美名“木齿丹”。 明代人谢肇著《五杂组》卷十二亦载:“梳为木齿丹,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 著名医书《本草纲目》推荐了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的黄杨木做木梳。 据说清代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命太监用药用木材做的梳子不断梳头,长此以往不但没有脱发的问题,更令她延年益寿。以古人平均寿命来看七十多岁算长寿了。

  红山文化 勾云行玉梳 石器时代,梳面很少做装饰,比较粗糙简单,整体以竖长式为主,梳背呈直线形、倒梯形或长方形,梳齿粗而少,少者4枚,多者20枚,时代较早者梳齿较长,时代晚者梳齿稍短,齿缝较密。

  商周时期梳子造型丰富随意,梳背呈“凸”形,马鞍形,瘦腰形等,顶端则饰以鸳鸯、鹦鹉及兽面等形状,梳面上出现精美的云雷纹,几何纹等。

  战国早期 玉梳 战国时期梳子造型基本是上圆下方的马蹄形,梳面上或彩绘或雕刻纹饰。在四川战国秦墓、湖北楚墓、秦墓中出土的梳篦栉身呈半椭圆形,栉齿整齐,上面的精美彩绘形象生动,虽不是民间梳篦,其构造和形态却使我们了解了战国前后的梳篦形制。

  战国 玉梳 长4.9厘米,宽4.6厘米,厚0.4厘米,重16克。 黄玉制,黄褐色,半透明。梳柄半圆形,柄中透雕双凤纹。双凤对立作回首状,颈部相连。 另外一件近似的(不知是不是战国的,但与上图这件很像):

  西汉 玉梳 秦汉时期梳篦被中原人广泛使用,不仅梳发,也作为头饰固定发型,男女皆用,秦兵马俑就有发上插梳者,但不普遍,汉代以后男子固发用簪弃梳,梳篦成为妇女固发的装饰物。

  隋唐以后梳子形制横向变化,成为扁宽行,出现半月形,梯形等,长约5.6厘米,工艺精湛,制作精巧,梳齿细密,梳面装饰更加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唐代中后期,女性们盘梳高髻之风导致了插梳风尚的流行。最初,女性们在髻前单插一梳,梳上錾刻精致绝美的花朵纹样。之后发梳的数量逐渐增加,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到了晚唐,妇女盛装时,有在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情况。诗人王建《宫词》诗云:“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形象地描绘出唐代女性发髻的优美造型及发髻上簪钗和发梳的复杂程度。在唐人张宣绘《捣练图》和晚唐《宫乐图》中都有插发梳的仕女图像。

  五代至宋代插梳之风更盛,簪插的数量也更多,如敦煌莫高窟彩绘绢本《南无药师琉璃光佛》、《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图》、《水月觀音圖》、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国宝宋代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父母恩重经变相妇人供养者像》中女性供养人都为盛装且满头插梳的形象,有的在发髻后方还插有一把雕花大梳。

  【提醒:上图为超清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一次后,再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通过这种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唐代发梳实物,如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梦蝶轩藏唐代鎏金花卉纹银梳,高8.2厘米,宽11厘米;唐代鹦鹉牡丹纹银梳,高8.6厘米,宽11.5厘米。

  唐代还流行一种套于梳齿背面,手指大小的金梳背。其实物如西安市南郊出土的唐代金筐宝钿卷草纹梳背,高1.7厘米,长7.2厘米,厚0.05厘米,重3克。梳背为半圆形,在指头大的梳背上,将细如发线的金丝掐制成卷草、梅花形状焊接在梳背的两面,周边还镶嵌一圈直径0.5毫米如针尖般大小的金珠。无论是金丝,还是金珠,焊口平直,结实牢固,堪称中国古代掐丝和炸珠焊接工艺的伟大杰作。

  宋代女性仍流行在头上插梳,且梳子的奢华程度也达到了历史巅峰。宋代词人辛弃疾《鹧鸪天》词云“香喷瑞兽金三尺,人插云梳玉一弯。”描写的就是妇女插梳的形象半岛平台。此外,宋代词人欧阳修《南歌子》“龙纹玉掌梳”、李殉《浣溪沙》“镂玉梳斜云鬓腻”等也都是描写梳子的美词。

  因为象牙梳、白角梳质料易断,因此“接梳儿”盛行。制梳也成为一门独立的行业,制梳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号,吴自牧《梦梁录》卷三“团行”条记有“官巷方梳行”“铺席”条记有“官巷内飞家牙梳铺”“诸色杂货”条记有“接梳儿”等当时临安梳子行当名和品名,如江西彭泽南宋墓出土月形双狮戏毬纹银梳就錾有“江州打造”、“周小四记”字号。该银梳为银片镂空、錾刻而成,由里向外分为四层:第一层,花瓣纹一周,正中刻“周小四记”,为工匠款识;第二层,五瓣梅花纹,底地錾刻鱼子纹;第三层,镂刻双狮戏球纹饰,对弯的两端各錾刻牡丹花;第四层,另一银片錾刻出连珠纹、四叶纹样用来裹沿。这种梳子齿薄如纸,很难插入发间,应当是作系结固定在发髻上,作压发、固定发髻或纯装饰之用。

  2004年江宁区江宁镇建中村宋代古墓出土一对荷花卷草纹玉梳和牡丹缠枝纹玉梳。这对玉梳以和田玉制成,长13.7厘米,宽5.1厘米,厚0.3厘米,形状呈半月形,大小与成年人的手掌相似。玉梳的梳齿制作规整,在仅1厘米宽的梳背上采用透雕工艺,精妙地琢出三朵盛开的牡丹和两朵含苞待放的花蕊,其间辅之于缠枝枝叶,构图疏朗雅致。而镂空最细处只有两三毫米,显示出南宋时期工匠高超的琢玉技巧。

  据陆游《入蜀记》卷六记载,西南一带的妇女“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支,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这种大梳加步摇簪的形式被美誉为“冠梳”。

  据《武林旧事》卷六“小经济”条记载,当时象牙梳染色半岛平台、重染和修补也成为一种常见的小本生意,称为“小梳儿、染梳儿、接补梳”。这些精工细作的冠梳价值万金。成书于五代末至北宋初陶谷著《清异录》中描写“洛阳少年崔瑜卿,多资,喜游冶,曾为娼妓玉润子造绿象牙五色梳,费钱近20万。”高髻大冠的流行,使得奢靡之风日盛,宋太宗曾屡发禁令加以整肃。稍后,宋仁宗因厌恶宫中使用大冠梳的侈靡风气,下诏禁止以角为冠梳,并严令规定梳、冠最多阔一尺、长四寸,其质地也改用鱼脑骨、象牙、玳瑁等制造。到南宋早期,大冠梳一般只用在礼仪场合,日常生活中已少见。

  宋代以后,梳篦的式样变化不大。直至明清,中国古人的梳篦样式基本沿袭宋制。

  宋代以后插梳数量减少,但梳篦体积越来越大,长者可至40厘米,形制变为长方抹角式或趋于扁平半月形,与汉唐样式形成鲜明对比。

  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梳子的使用有不同的心理表现、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每个时期的梳妆工具,在发展过程中演绎着独特的角色,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承载着文化的印记。

  如果你仔细观察古装美女的发饰,会发现她们头上会戴着形似梳子的发簪,它就是梳篦(bì)。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一种齿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宋代秦观的《江城子》词曰:“玉笙度颤鸾篦。落花飞,为谁吹。”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们对仪容和装饰十分重视,在古时,梳篦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女性,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篦子齿距较密,用来筚去发间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使人容光焕发;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常州梳篦之所以声名远扬,流传至今,在于其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邢粮的创意梳篦作品:常州梳篦“金陵十二钗”

  清光绪年间始,苏州官员每年都到常州定制一批精品梳篦,作为御用品,送进京城宫廷,故常州梳篦一直享有“宫梳名篦”的美誉。在继承传统“雕、描、刻、烫”技艺同时,常州梳篦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既实用又独具美感。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梳簪发,任青丝变白发,时间带走了青春容颜,却留住了美好。这是独属于梳篦的美!

  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其中一些主要的工序为:1、篦篾:制作篦的齿;2、篦梁坯:制作篦中间横着的那一根;3、骨档:制作篦两头的挡板;4、楂子:编织篦的齿;5、胶工:粘合篦的零部件;6、打磨

  有人谈起常州的梳篦记忆: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运河两岸满巷都是篦梳作坊。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眼垂花街,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远远看去,宛如金色游龙。“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八景之首。

  1960年生的邢粮,是江苏省的工艺美术名家,也是常州梳篦新品设计的领军人物。

  邢粮最初的想法只是学习一门手艺以谋生,高中毕业后,他便拜师学习梳篦制作技艺,回想起当时学习制作梳篦的场景,他笑说自己曾一度想放弃:“做篦子时有一道工序叫做胶篦子,完成这道工序需要使用生漆,我对这种涂料过敏,皮肤上都是红疹,奇痒无比。”这是邢粮最为深刻的记忆,凭着一股子钻劲,也就坚持了下来。

  几乎是目前最推荐的梳子。牛角梳材料有犀牛角、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等,由于是天然动物的制品,几乎不与头发起静电,与头皮接触比较温和,不伤头皮。好的牛角梳清凉、光滑,与头发的摩擦作用极小,在梳头过程中保护毛鳞片,即使多次梳头也不会让头发毛躁。此外,牛角是《本草纲目》中推崇的中药,梳头的时候部分药理作用能在按摩人的大脑头皮和头部神经时促进血液循环,经常梳梳对固发生发很有帮助。

  在所有木制的梳子中,黄杨木自古是制梳的首选。黄杨木不仅木材质地出色、纹理细腻、硬度适中,用来制作梳子不软不硬,而且本身它也是一种中药材。现代医学发现,其内含黄杨素(CH18H21N03),可抑制真菌生长,故而成梳后止痒去屑效果较好。用这种梳子梳头,不伤头发,而且也有去屑止痒的作用。

  桃木是辟邪圣器。中国古代有桃木护身符、桃木剑等等都是道教文化中驱邪的重要道具。从功能上来说,桃木梳、枣木梳、竹梳子其实差别不大,略逊于黄杨木梳和檀木梳,但桃木梳有一定道教和驱邪的意义、枣木梳按摩效果好、竹梳更护发;几种不同的木梳,在色泽、纹理上也各有特色,在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定。

  一般用猪柔软鬃毛制成的齿梳,梳子上的鬃毛不但可以扫落灰尘,也有助于将头皮上的皮脂带到发身,这些皮脂就是头发最佳的天然护发素。经常用鬃毛梳梳头发,对头皮按摩效果好,而且头发变得光泽和柔顺,比较适合头发干枯的人。

  砭石梳是用泗滨浮石(砭石)做成的梳子,在中医保健和中医养生上,砭石可以活血益气半岛平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被称为圣石。到了现代,中国科学院、核工业部、国家地震局等极大机构也对砭石进行了检测,发现这类石材在刮擦人体产生的超声波脉冲远高于其他石材,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都有微妙的作用,可以用来养生和保健,远非普通梳子可比。

  传统的中式婚礼流传到今天已经大走样。现代人的婚礼追求简单有很多礼节早已被忽视。古代民间的聘礼就很多讲究,透漏着不同的文化。

  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梳子有“结发”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绣花鞋: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如意:取材于传统婚礼仪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之宝,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剪刀: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婚庆礼仪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理财,赢得广茂财源。

  现在的婚礼除了拍一套婚纱照,买个钻戒,房,车。这些寓意美好的东西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