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微』新书速递 《异服新穿:近代中日服饰交流史半岛平台

  服饰       |      2023-07-25 15:18:40

  半岛平台最初认识到中国服优点的日本人是前文介绍过的井上红梅。他在《中国服之话》中对西服、中国服半岛平台、和服做过一定的比较,认为:“倘若要问这三者中哪种是最进步的衣服,第一是西服,第二是中国服,最后才是和服。”其理由则是有一个这样的标准:“在不同国家,人的体格自然也有所不同,应当制作出符合他们各自体形的衣服才行。”可惜,日本的和服“不计个子的高低,也不顾身材的胖瘦。除了身型超出常人标准或者是从事相扑职业的人以外,普通人也很容易出现弓背、臀部肥大、鸡胸、大肚腩等身材问题,但大家的身体都是被包裹在同样大小的衣服里”。也就是说,和服本身对人的身材并没有什么要求,而这一点使得井上红梅认为和服与西服、中国服相比要略低一等。西服是三者之中最贴合人体的,而中国服虽然“曲线少直线多”,但也比“全部由直线构成,一点曲线也没有”的和服更加适合人体构造。也就是说,1920年代初期,井上红梅的结论在以往的“和服与西服之争”中首次加入了对中国服的关注,甚至还将中国服排在第二,让其位居于自己的民族服饰和服之上。那时,中国服虽然在井上红梅的结论中并不是最优秀的服装,但在当时能被日本人认为优于和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

  不过,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中国人的兴趣与生活》中,作者奥田正男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服是最优秀的服装。其理由是:“中国服不像和服那样过于宽大,或者就座之后容易变皱变乱,或者走路时容易露出小腿。更不存在那些譬如不适合旅行或不能防寒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中国服又不会像西服那样因为太贴身反倒是让人很受束缚。因此,中国服介于和服与西服之间,结合了二者的优势,是一种既实用又方便的服装。”穿和服时走路步子过大很容易露出小腿,而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十分不雅观。另外,和服还有旅行时并不适合穿着、冬天寒冷的时候保暖性不强等各种缺陷。西服虽然没有这样的缺点,但是由于剪裁构造与传统的和服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日本人在穿西服时总觉得被束缚着,并不舒适。而奥田认为,中国服正好兼具了西服与和服的优势,且没有二者的缺陷,因此是最实用而又便利的服装。

  除了有像奥田那样从实用性的角度赞赏中国服的观点,还出现了大力赞扬中国服且向日本同胞强烈推荐中国服的社会现象。1927年,宝文馆出版了《适合日本人的衣食住》,在“服饰篇”里作者中山忠直开门见山地指出:“最适合日本人的衣服就是中国服半岛平台。”其理由如下:

  穿西服完全不能适应日本的夏天,而冬天穿的西服也总让人感觉保暖性不够。那么和服又是怎样的呢?首先,夏天穿和服毫无疑问是非常合适的,可是到了冬天,其抗寒性只能说和西服半斤八两。那么,究竟有没有两全其美更合适的衣服呢?说到这,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中国服半岛平台。在我的认知范围内,中国服真是世界上经过高度发展而形成的服装啊。

  这段文字主要是从服装对季节的适应性角度来考虑的。作者认为中国服要远比和服与西服更加适应季节的变化。然而,让人 觉得不可思议的一点是,和服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的传统服装,从古至今已经穿了这么多年,为何到了这个时代突然被认为不再适合冬天穿着了呢?退一步讲,为何日本人突然认为中国服比和服更适合作过冬的衣服呢?关于这一点,中山继续补充说明:“到了冬季穿上长而宽大的中国服,下身穿的裤子裤脚可以束紧,袖口也可以束紧,实际上会变得非常暖和。而且它不像西服或和服外套那样紧紧地贴合人体,因此中国服与身体之间会有一个空气层,由此达到完全保温的目的。”简单来说,从功能上看,中国服完全适合所有季节,既可以很凉爽,也可以很保暖,因此中山认为中国服要比西服与和服更加优秀。换句话说,中山觉得中国服在具备了和服优点的同时,又弥补了和服与西服二者的缺陷,因此发出了“中国服真是世界上经过高度发展而形成的服装啊”的感叹。

  其实,像中山这样拥有全新“中国服”观的人在当时的日本并不算罕见。比如,1940年代,多贺义宪在《和服与西服、中国服》一文中指出,和服“并不适合在干燥风盛行的冬季穿着;而西服也不适合夏季特别闷热的日本,在日本的夏季穿西服,那简直可以说是一大酷刑”。而与和服、西服相反,“中国服在穿着时会留有一定的余量,穿着方法很灵活,毫无争议,它是最便利的一种服装”。其中的一个具体理由是:“中国服的领口呈圆形且较低,不会像西服那样束缚脖子。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服整体构造就像一个大布袋,非常宽松,因此天气炎热的时候半岛平台,全身的透气性非常好。”

  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不同时代的日本人一致认为,中国服非常适应季节变化,在这一点上,它是最理想的服装。不过,回过头来,笔者很疑惑:为什么中国服能适应季节变化这一点在当时被日本人反复强调呢?一方面,日本人在穿和服时根本就不存在像西服那样脖子被束缚的感觉。然而,西服不断地渗透进日本人的服饰生活中,像带领子的衬衫、立领五金扣学生服等都是让男性觉得脖子非常有束缚感的服装。特别是在闷热的夏季穿西服,对穿惯了和服的日本男性来说,简直就是地狱般的酷刑。另一方面,与和服相比,到了冬天,“只要将中国服的袖口、裤腿处束紧,很简单地就能达到温室一样的保温效果”,因此,他认为中国服比和服更有优势。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男性主要是从服装的功能性以及实用性这两点给予了中国服极高的评价。

  中山忠直之所以认为“最适合日本人的衣服就是中国服”,另一个理由是:“中国服是世界上最具有文化意义的服装。”前文已经介绍过中山十分赞赏中国服的功能性,对于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可是在此,他又宣称:“中国服是世界上最具有文化意义的服装。”这究竟又是怎样一回事呢?尤其是不少日本人因为身穿中国服反而遭受了一些不公对待,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中山的想法只会让人觉得太过新鲜大胆了吧。当然,中山并不是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他在文中断言,“有人会想中国是落后的国家,学习或关注中国的风俗实在是有损强国的尊严,这样的人只能说完全不懂文化,是没有资格谈论文化的人”,并解释道:“中国与欧洲的先进国家相比只是古老了一些,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从它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最后他建议:“今后日本人在改良自己的服装时,可以多参考中国服。”

  与从功能性和实用性方面看待中国服不一样,日本还陆续出现了一些从其他方面赞赏中国服的观点。比如,著名小说家村松梢风不仅亲自体验过中国服,而且还专门为中国服写文章。他在《中国漫谈》(1928)中写道:“大家都说穿上中国服觉得无比舒适,那种舒适度暂且不说,光是从威严庄重这一点来说,我认为中国服要远远在和服之上。”而且,他批判道:仅仅因为中国服宽松舒适而喜爱中国服的人,其实并不懂中国服。他在书中介绍:“穿上那用上好的缎子做成的长衣(中国人称其为长衫)半岛平台,上面再套件同样用缎子做成的马褂,迈着悠然自得的步子,自然就是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在此,村松梢风详细地描绘出了自己眼中身穿威严而又庄重的中国服的形象。

  到此为止,中国服的优势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适合任何季节;第二,宽松舒适;第三,威严庄重;第四,具有文化意义。像这样的“中国服”观主要出现在1920年代,之后,偶尔也还能看到类似的评论。其中第四点,中国服具有文化意义可以说是非常具有1920年代特色的日本人的观点。

  本书从近代东亚的视点出发,以服饰、发型为媒介,借助报纸杂志、书籍、照片等资料,从整体到局部、从意识形态到实际行动,探讨1870年代至1920年代中日两国服饰文化交流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情况。

  刘玲芳,大阪大学言语文化研究科博士毕业,现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PD),研究领域为东亚文化、服饰文化学、比较文化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