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丁刚:在广州“制衣村”感受中国经济转型

  服装       |      2024-02-26 14:40:52

  半岛平台中国社会有一个流行词,叫“撞衫”,也就是别人和你穿的衣服一模一样。在欢庆春节的视频中,你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欢欢喜喜过大年,但“撞衫”的人少之又少。

  1971年4月,当美国乒乓球队来到广州BOB·半岛,他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中国人都穿着蓝色或灰色的服装,骑着差不多型号的自行车。然而,今天,中国人的着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仍然保持着全球最大服装生产国的地位,服装市场上呈现的是多元BOB·半岛、个性与千变万化。这也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变化之一。春节期间,我去了中国广州的“制衣村”和旁边的国际轻纺城。尽管很多商铺都关门过年,在“制衣村”中工作生活的人们也都已经回家。但从整个村子和市场规模来看,仍然是非常震撼的。

  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附近的康乐村,是规模较大的“制衣村”,近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纳了上万家小型制衣工厂。附近的轻纺城一共有4000多家店铺,主营纺织面料和辅料的批发,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批发市场。在这里工作的制衣工人大多来自湖北,他们懂技术,肯吃苦,善应变,通常会在24小时之内完成小额订单。这种惊人的出货速度也助推了供应链上的“小单快反”模式,即小批量订单投放市场,反馈良好的马上追加订单。

  当然,这要靠周边完备的配套供应链、网购平台,以及通往全国、全球运输线的支持。很多年来,正是这一完备的生产体系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主要产品——纺织品走向世界。有一些中国纺织品企业因为生产成本上升而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广州的这种服装生产模式却搬不走,世界上迄今没有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复制”。

  “制衣村”的最突出优势是它的灵活多变,它可以适应全球任何地方对服装的各种要求,甚至一单只有三五件,他们也会接。曾有美国媒体报道说,很多美国女孩每周都要参加Party,而且每一次都要穿不同的服装,也不愿意和别人“撞衫”。物美价廉且多变的服装只能从网上买,而且还要到货快,只有中国的服装商能够提供。

  城中村的生存环境一直是当地政府关心的问题,怎样才能在继续保持这种生产模式的基础上,改善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整体提高生产质量。广东省已经有了方案。按照计划,这一片城中村将被改造。整个生产体系将转移到广州以北70多公里的清远,那里已经建起了新的生产基地。政府采取了确保8000元底薪的补贴政策。园区同时开设培训课程,招募“零基础”但有意愿进入制衣行业的工人学习制衣手艺,计划3年内培训20万裁缝技术人才BOB·半岛。

  这样大规模的转移能否成功?有人将此形容为“心脏移植”。一家小厂的迁移不仅意味着一个家庭的迁移,还有生产链、供应链、运输链等,需要重建一个体系。广州制衣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升级改造的难度。在很多中小产品的生产领域,中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芯片等领域的突破,更是这些中端BOB·半岛、低端产品生产的升级换代,而且还要保持住中国服装在全球市场上的应变能力BOB·半岛。我们也要看到,当全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不愿“撞衫”,这给中国的纺织品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