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透视衣橱“新”变化

  服装       |      2023-12-06 09:56:49

  半岛平台从线上电商、视频直播,到元宇宙旗舰店,渠道加速变化;从个性定制半岛平台、汉服“破圈”,到工厂合伙人,生产逻辑不断颠覆。用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应对新挑战、挖掘新市场,藏在百姓衣橱背后的服装业正向“新”而行。

  定制服装,因仪式感、个性化加上消费升级,迎来了发展新契机,除拥有不少中老年购买者外,也逐步吸引90后成为其忠实的消费者。不仅线下门店销售火爆,很多定制服装企业的线上业务也很繁忙。消费者通过网上下单,不用到店里就可以定制服装。

  辽宁大连一家定制服装企业,近两年每个月订单量都有所增加,有时月度环比能达到接近20%的增长。据店铺负责人介绍,他们主要经营定制皮衣和女装等品类,目前定制服装销售并不局限于线下门店,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网络订单。消费者不仅可以在网上选择面料,参与款式设计,还可以实现远程量体,只需要按照要求拍摄照片,就可以智能地展示出领围、腰围等多个部位的尺寸数据。

  据悉,远程量体的数据经过后台设计师修正,直接交给工厂进行生产,一般不超过七天半岛平台,消费者就能收到成衣。这种通过线上来完成数据采集以及个性化款式设计的新零售模式也成为服装企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提供定制服务,很多服装企业还为消费者配备了专门的形象顾问,通过提供穿搭建议,让定制服装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其中价位在一两千元、设计百搭的商务女装和男士西装是最受消费者青睐的定制品类。

  新销售模式的普及,不仅缩短了定制服装的周期,也降低了成本,私人定制服装也从小众的高端消费,变为大众的时尚选择。目前,国内定制服装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辽宁、山东、江浙等地是定制服装的主产区。

  新汉服,也称为现代汉服,是来源于汉民族传统经典服饰样式并保留其典型形制特征半岛平台,结合当下大众的多元穿着情境和时尚美学加以创新的汉服体系。

  《2022年中国新汉服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新汉服行业已经突破百亿级市场规模,但产业链仍未成熟,符合当代审美及日常穿着情境的新汉服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晓东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消费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人们更加展现出对体现传统文化时尚的认同。在此背景下,汉服行业前景广阔,而现在正面临汉服行业升级的分水岭。不断加强对当代生活方式变迁的洞察与分析,推动新汉服的进一步现代化、产业化,让新汉服走入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逐步构建起中华优秀文化当代表达及中国时尚文化态度和主张,这正是汉服进一步发挥“破圈”潜力、提升市场渗透率和成为更多消费者选择的关键。

  调研报告显示,当前汉服市场规模仅占中国服装行业的0.8%;另一方面,高达80.4%的消费者对符合日常多元穿着需求的新汉服具有购买兴趣。新汉服有望成为社会大众主流服饰分类,在服装市场的渗透率预计将达到约5.0%,消费人群将超1.3亿,带动汉服市场进入千亿时代。

  在新汉服购买选择要素方面,潜在消费者最在意的是“足够丰富的穿着场景”,占比达到62.3%。在主要穿着场景方面,67.0%的受访者选择“旅游出行”情境,逛街通勤以57.5%的占比位列第二,商务、婚礼、表演、拍摄等多元场景也广受欢迎。这表明,在消费者眼中,新汉服拥有巨大潜力走入他们日常生活中,而这正是新汉服“破圈”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调研显示,74.2%的消费者选择“个人形象/风格的塑造”为核心购买动因,新汉服的个性化设计风格成为他们的强关注点。“通勤汉元素”入围2022年淘宝天猫秋冬九大风格趋势,新汉服正逐渐成为部分消费者的潮流之选,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一旦新汉服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其在大众时尚领域将潜力无限。

  为了推动新汉服的迅速发展,汉服品牌在设计上不断开拓创新,尤其在今年推出众多适合日常穿着的新颖款式,更通过与知名游戏、博物馆等国风IP联名,积极拓展风格边界。圈层文化推动了汉服的流行,从2018年汉服市场兴起至今,一批汉服领域的典型商家,依靠独树一帜的设计、优质的工艺,一步步成长为圈内知名的品牌。

  尽管汉服市场快速成长,但是行业标准仍不成熟。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进新汉服(现代汉服)标准体系的制定,尤其针对马面裙、短款衣、中款衣、长款衣等核心形制体系,助力新汉服行业设计及生产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从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自2018年实施河北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以来,清河羊绒、辛集皮衣等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和石家庄、廊坊、沧州、邢台、雄安新区五大服装产业创意园区取得长足发展。河北成功举办多届服装设计大赛,开展冀深时尚对接,发展个性化定制,实现设计赋能,促进品质提升。

  目前,河北服装产业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高,创意设计能力明显提升,品牌推广工作取得明显突破,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河北在服装行业全面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84个纺织服装项目列入省千项技改项目库,49家企业获得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支持,5家企业建成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保定圣雪绒、华斯控股等10家服装企业列入省级个性化定制试点企业,中汇纺织定制单品生产周期由原来的7天降至24小时以内,单件产品加工成本降低40%,个性化定制收入增速达20%以上,个性化定制成为河北省服装产业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

  绿色生产供给体系不断完善,其中,辛集市制革企业全部达到国家清洁生产评价体系二级标准,7家制革企业通过全球最严格的LWG金牌认证,打响了辛集制革区“绿色园区”品牌。

  全省各地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叠加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效应,设计能力明显提升。廊坊以云裳小镇创意空间为载体半岛平台,聚集了包括“金顶奖”“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等多层次设计资源和各方面人才;清河联合广州珈钰公司建设清河羊绒产业共享设计研发服务平台,成功引进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深圳服装设计师协会等设计机构入驻,完善了清河羊绒服装设计格局,累计设计新款服饰1000余款,服务企业50多家,引领清河羊绒服装设计水平实现跃升;沧州积极与香港洪鑫集团对接,在引进花花公子代工基地的基础上,将洪鑫集团设计团队和人才引入肃宁。

  培育“优势品牌”方面,河北连续多年组织评选“河北省十大服装品牌”,推广了“红太”“盛世绒”“圣雪海”等一批服装品牌,廊坊云裳小镇“向诗”“娜樱”“京城白雪”等一批原创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

  做响“区域品牌”,先后举办中国辛集国际皮革皮草时装周、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中国·肃宁针纺服装文化节、中国·尚村国际皮草交易会等一系列特色服装展会和时装新品发布会,有效提升了河北省区域服装品牌的知名度。

  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对服装业而言,不仅要跟上风向标,更要在这个过程中用好技术价值,赋能产品、服务用户。

  这是一场科技与品牌的“双向奔赴”。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以该企业试水“元宇宙旗舰店”为例,谈到在这个虚拟社区的“旗舰店”里,分为展示区、商品区、休息区等空间,拥有全景产品建模以及虚拟试穿等体验。

  流量在哪里,用户就在哪里。今天,数字社区、视频直播等形式成为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聚集地”,品牌也同样要踏上“节拍”。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有元宇宙相关企业3120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240余家。

  在网络上生成3D数字化服装,缩短市场反馈周期,提升开发“爆款”的效率;尝试数字化虚拟影像,时装发布采取“虚拟+现实”的模式……抓住并适应渠道变革,服装企业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这是服装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期、发展模式转型期,也是消费需求的转变期。”通过数字技术,服装业不断挖掘自身动能,实现赋能、赋智、赋值。

  在山东淄博,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京东京造开辟的全新生产线已投入运营。“平台大数据可以及时反馈用户需求,指导工厂更全面了解市场。”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京东京造与鲁泰通过C2M模式共同研发的一款衬衫,在同类产品销售中位居前列。借助平台渠道直连产销,为企业开辟内销市场提供助力。

  让更多的互联网平台、渠道商、供应商成为合作伙伴,把供应链打造成价值链。“工厂合伙人”的概念,正在服装业内走俏。

  产品、价格、服务是消费者最关注的三大要素,打通上下游半岛平台、协同供应链,以更优的产品、更合适的价格、更好的服务为标尺,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在生态圈中建立“工厂合伙人”。

  产品在生产线上就知道卖给谁、卖到哪里,称为“不入库”。从“库存率”到“不入库率”,指标之变同样折射了服装业生产逻辑的变革。

  通过工业互联网,让每件服装、每块面料拥有“身份证”,柔性制造更广泛普及;导入消费数据,捕捉潜在需求,越来越多的制造商聚焦用户体验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