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在天津古文化街通庆里这条不宽的街巷里,一间名为“绘衣坊”的服装手绘工作室静静地隐匿其中。旗袍、华服、礼服、戏服工作室里展示着各式各样色彩艳丽、美轮美奂的手绘服装,这些服装都是程氏服装手绘第四代传承人、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程津忠和他学生们的作品。今年61岁的程津忠,凭借对服装手绘艺术的坚守和精工细制的匠人精神,将苦练50余年的笔墨功力,倾注到一件件服装上面。2017年8月,程津忠的服装手绘技艺入选天津市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刺绣、钩织、印染、蜡染、扎染这些都会为衣服带来各种美丽的花纹,但是你知道吗,还有另一种为服饰增添花纹的办法,那就是手绘。2月8日,腊月二十九,记者来到古文化街通庆里“绘衣坊”,见到了正在给学生授课的程津忠先生。
“手绘服装源于原始社会的纹身,在中国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已出现手绘官服,一直延续到明代和清代的官服补褂。”据程津忠介绍,程氏服装手绘的故乡湖北省枣阳市,地处桐柏山余脉,古称“大阜驿”“鹿头驿”。当地古时虽交通便利,但经济欠发达,很多寺庙僧侣及官员服装的服饰一般人都绣不起,大都使用当地所产的金红石和植物色素为底色,利用植物白芨所榨的汁为黏合剂,再辅以鱼鳔,骨胶调制色料,画完的服装凉干后用水洗不掉。当地称这种技艺为“画大褂”。不过,当时颜料的种类比较少,只有黑、红、绿和黄这四种颜色,而且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很少,因为手绘服装,不仅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还要有一定文化素养,既能画又能写,另外还要懂得配色,毕竟颜色落在布料上后就无法清洗了。
“经专家学者考证,手绘服装是从明朝开始盛行的。”程津忠告诉记者,手绘服装的盛行严格地讲是从明朝开始半岛平台,因为明朝的时候,官人的官服前后要有“补子”。“补子”就是官服前后两个正方形的图案,文官绣飞禽,武将绣走兽,图案都是手工刺绣制成。那时的官员并不是都有钱,有的七品官多年都没有被提拔,奉禄少,人还正直不贪腐,连件换洗的官服都做不起。这些小官,每天上朝时都进不去大殿,排的远远的,连皇上的样子都看不清,所以当他们的“补子”旧了、破了以后,舍不得花钱去修补,就用毛笔沾上颜料画一下,反正皇上也看不见,自己还省了钱。
“虽然程氏服装手绘起源于湖北,但现在这种技艺,在天津、北京、太原等地更盛行,这其中尤以天津为最。”程津忠告诉记者,程氏服装手绘第一代创始人程传章是湖北枣阳人,生于1877年。他自幼擅长笔墨丹青,由以画牡丹见长,在当地称为“牡丹程”,曾供职于枣阳县衙做书吏,在职期间为一家寺庙绘制了很多精美的壁画和幔帐,在当地引起轰动。
程津忠的祖父程家阳是程氏服装手绘的第二代传承人,青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他以为寺庙修缮绘画、代写书信及画綉样为生。程家阳曾以植物颜料入画,擅长画南派山水,作品清秀文雅。
1953年,程津忠的父亲、程氏服装手绘第三代传人程玉和先生由原籍湖北枣阳迁居至天津,在天津印染厂工作,主要从事印染配色工作,有机会接近和研究工业化的颜料和工艺,让程氏服装手绘的工艺技法与技艺掀开了一个新篇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天津纺织工业在全国都是领先的,纺织品手绘也在天津盛行起来,程玉和先生利用自己的家传和专业技术,为当时的手绘行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当时,天津的众多书画名家都曾从事过手绘工作。
1963年,程津忠出生在天津,他从8岁开始师从父亲学习绘画半岛平台,至今一直没有放下画笔。1981年至1995年,程津忠任天津床单厂的图案设计员,手绘技艺,传承有序,是天津最早一批从事手绘工作的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程津忠凭借深厚的绘画功底,严谨认真的艺术理念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所设计的纺织品和服装手绘图案新颖独特,技法考究,自成一家。
记者注意到,在程津忠的工作室里,墙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手绘服装作品,其中传统服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半岛平台。“天津的手绘服饰,早期出现在床单、桌布、灯罩、手帕、靠垫、抱枕、拖鞋上,近几年则大量应用于旗袍和华服,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着装需求。”程津忠告诉记者,服装手绘应用范围广泛,即能满足民族服饰,旗袍,华服、礼服等的装饰需求,也可用在普通市民的日常家居生活中。
程津忠说,服装手绘的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旗袍、华服,还是演出服装,各种服装成衣都可以手绘,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能穿在身上的服装面料,除了皮革和金属不适合以外,基本都可以进行手绘。
服装手绘,颜料选取极为关键。不同季节、不同面料,选用的颜料也会有所不同。除了考虑鲜艳度之外,更要考虑着色力和牢固度。多年来,程津忠一直坚持使用他自己研制的,从海藻里提取的海藻酸钠制成的新型颜料,而不是现代的丙烯染料,适用于丝、毛、棉、麻等各类织物,不但色泽鲜艳,而且透气性好,手感和柔顺度几与现代印染工艺无异,而且对人体无害。
“有一次,我手绘一件下摆上遍布云纹图案的演出服,这件衣服我整整画了三天。”程津忠说,服装手绘是很细致的工作,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勾边、填色、加色、增亮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固色和晾干,一件完整的手绘服装才算大功告成。即使图案不是很复杂,手绘一件成衣至少也要四五个小时,慢的则需要连续画几天。
“服装手绘改变了服装面料印染图案的传统模式,直接在成衣上手绘,技术要求高,难度和风险也相当大。”程津忠说,服装手绘不像在纸上绘画,画坏了或者自己感觉不满意,换张纸就可以重新画。在服装上绘画就意味着“没有回头路”,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一丁点的差错所毁掉的不是一幅画,而是整件衣服,如果手绘失误,是要按成衣价格进行赔偿的。有一次,一家服装厂订制了一批手绘服装,因为在颜色上出了些问题,最后他赔偿了对方3万多元。
作为程氏服装手绘第四代传承人,与画笔、服装相伴这么多年,程津忠始终对服装手绘有一种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程津忠强调,自己不是生意人,而是一名“守艺人”。多年来,他沉浸在服装手绘的世界里,慢慢打磨技艺、淬炼心性,用美来回报时光与岁月。
如今,程津忠的服装手绘技艺已入选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他集继承祖传传统服装绘画技艺之大成,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用于手绘服装的传承发展,同时亦关注潮流时尚,从技艺与创意上为这项非遗技艺带来新的活力。
作为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从事服装手绘工作30多年来,程津忠凭借精湛的手艺和对初心的坚守渐渐有了些名气,并通过不断进行创新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秘诀。在顾客们的口口相传下,程津忠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很多演艺界名人都慕名而来,最多的时候半岛平台,一天能接20多个订单。
非遗项目的特点之一在于传承,在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同时,程津忠也肩负起了更重要的使命培养下一代传承人。“我希望从我这里,能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不断传承下去。”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传承”。
“服装手绘不能机械化流水作业,一件服装只能由一个人画,因为换一个人,画法就不一样,最终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在程津忠看来,手绘服装是有灵魂的,必须用心去做。他认为服装手绘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经验,没办法标准化,一定要面对面的口传心授。
为使这项独特的手绘服装技艺得以传承有序,目前,程津忠已培养出第五代传承人梁红红。“我教过的学生有200多人,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可以独立工作了,梁红红是其中最出色的。”程津忠说,他的学生们,每年都要创作上千件手绘服装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程津忠告诉记者,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经常到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院校给学生授课,他的工作室“绘衣坊”也成为了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实习基地。
除了到大学教学授课外,程津忠还定期到岳阳道小学讲授服装手绘非遗课程。他认为,让孩子们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开眼界、长见识。“不仅是孩子,许多成年人对我们的非遗项目都不是很了解,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更多的人知道它们。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谈传承。在小学开设非遗课程,是希望能培养孩子们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寓教于乐。”程津忠说。
在程津忠看来,有了学习兴趣之后,为孩子们提供正确的基础培训也非常重要。他说:“各行有各行的规矩,不同的非遗项目传承方式不尽相同。如果不是真正的非遗传承人讲授,很难了解到这个项目应该怎么做。每一个非遗项目都经历了上百年的传承半岛平台,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
“今后,会尽可能多的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孩子、年轻人了解服装手绘、了解非遗、了解中国传统技艺。”结束采访时,与服装手绘结缘30多年的程津忠说,手绘的每一件服装都注入了手艺人的温度,希望能和学生们一起把这个温度传递给更多人。(今晚报记者 何欣)
index_100331971){ alert(您已浏览到最后一页); return false; } $(#Content_100331971+count_100331971).show(); });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陈敏尔主持并讲话
春节假期天津公路交通流量将出现大幅增长 高速免通以驶离出口收费站时间为准
天津市2024年春节团拜会举行 陈敏尔致辞 张工主持 喻云林王常松陈辐宽出席
习在天津视察的重要讲话引发天津广大干部群众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在习文化思想指引下——以文化人 以文惠民 以文润城 以文兴业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