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湖北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调查:重振传统优势产业

  服装       |      2024-01-11 23:47:44

  半岛平台纺织服装产业是关乎民众日常生活的基础性行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湖北纺织服装产业历史悠久、基础厚实、特色鲜明,但产业发展也经历了低谷时期。近年来,随着沿海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湖北重振纺织产业也迎来新的机遇。这一波新趋势新机会,湖北能不能抓住?

  伴随改革开放,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发展迅猛。上世纪80年代开始,湖北人便来到沿海地区投身于服装产业,经过几代人积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半岛平台。

  近年来,受原材料、用工成本、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不少沿海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与此同时,大量湖北籍产业工人返鄂,为湖北服装产业“二次创业”提供了契机。湖北高度重视返鄂人员就业状况,提出重振湖北纺织服装产业一揽子规划,规划建设了多个纺织服装特色园区和聚集区,承接了一大批从沿海地区内迁的纺织服装制造企业。

  这些回迁企业发展得如何?湖北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何?记者来到荆门、荆州、天门、仙桃、潜江等地,探寻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的重振之路。

  客观而言,相比沿海省份,湖北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短板。劳动力方面,沿海省份的高收入对高素质技术工人更具吸引力,与湖北形成明显的人才竞争;产业链方面,尽管湖北纱产量、布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缺乏印染等链上加工企业以及面辅料等供应企业,尤其缺乏头部企业半岛平台,产业链条仍不完整;区位和市场方面,广东半岛平台、福建等沿海地区在跨境电商等领域更具比较优势。

  不过,湖北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也存在不少优势。从产业基础看,服装产业是湖北的传统优势产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武汉曾长期是华中地区最大纺织工业中心。从品牌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汉正街为发源地,爱帝、红人、猫人等一批汉派服装品牌在全国打响名号,与杭派、粤派鼎足而立,“潜江裁缝”也是湖北的金字招牌。从交通条件看,湖北处于我国经济菱形结构的几何中心,长江穿流而过,东西、南北骨干交通线在武汉交会,鄂州花湖机场这一亚洲最大的货运机场已开通运营。这些优势都是湖北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底气。

  “以发展眼光看,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青表示,如今,沿海地区用地、用工等成本都比过去增长不少,而湖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

  当前,服装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国内国际市场发生了深刻变革,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品结构、销售市场也随之发生改变。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积极应对市场之变,紧抓市场趋势重振雄风势在必行。

  “今后一段时期,湖北纺织服装产业机遇大于挑战。”湖北省副省长、党组成员盛阅春表示,湖北已把纺织服装产业列入9条新兴特色产业链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湖北纺织服装产业拥有规上企业1651家,实现营业收入3358.6亿元,居全国第5位,在保障供给、激活内需、改善就业与增加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年四季度,由于新冠疫情、广东产业政策调整等原因,大量湖北籍技术工人返鄂回乡。据广东省湖北商会服饰时尚产业协会反馈,在粤“湖北村”从事服装加工的人员约30万人,当时约有70%的人员返回湖北。有关专家预测,预计“湖北村”30万人中有60%将留在湖北就业。

  技术工人的回迁为湖北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于湖北而言,这些回乡的打工人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难题,也是产业升级的有生力量。对此,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举措。盛阅春牵头先后多次主持召开纺织服装技改现场会、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专家征求意见座谈会等活动,破解难题、化危为机,为湖北服装产业二次腾飞勾画蓝图。

  为抓住、抓好产业工人回流家乡的契机,推动服装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湖北省发布了《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方案》明确,要抢抓新发展格局和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机遇,坚持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方向,注重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补短板、锻长板。

  湖北以《方案》为引领,对服装产业发展做了具体规划。盛阅春表示,一方面,各地要聚焦产业优势,开展精准招商、对口招商,加强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新业态引进;另一方面,要做实创新引领,立足实际,部署实施一批产业升级、科技攻关、强链补链项目。

  《方案》的出台无疑给各地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再添一把火。天门市主要负责人坦言:“纺织服装产业是天门传统产业,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增添了各市进一步行动的底气。”

  湖北省经信厅主要负责人表示:“为做好纺织服装企业回归承接,支持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荆州、天门、仙桃、潜江等多地出台了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无论是从产业链还是服饰分类来看,服装产业都有不同细分领域。湖北各地服装产业发展侧重点不同,统筹省内各市全链条、多品类的差异化发展,可以避免同质化、低端化竞争,推动走差异化竞合之路,让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主阵地”。

  ——武汉作为省会城市,交通便利,人才众多,在服装设计、商品交易、科研创新等方面优势突出。武汉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汪元程表示:“武汉在产品设计、关键技术、产品应用等方面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专业力量合作。通过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功能性面料、新型服装面料、产业用纺织品研发上下功夫,提升纺织服装细分领域竞争力。”

  汉口北服装城二期直播供应链基地,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汉派服装供应链聚集地。汉口北集团总裁曹天斌介绍,基地目前拥有服装企业143家,其中供应链商户33户,平台电商商户30户,跨境电商2户,直播团队78个。

  ——在荆州,童装成为当地发力服装产业的重要领域。在荆州举办的2023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大会上,现场签约了52个亿元以上纺织服装项目,协议投资额约370亿元。荆州还发挥在婴童服装领域的传统优势,打造了金色童年小镇。

  ——“潜江裁缝”是全国十大劳务品牌,在服装代加工方面,潜江的生产企业与多个服饰品牌有合作;仙桃的女裤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中国女裤名镇毛嘴镇坐落于此;天门则希望在电商领域深入发展,并成立了区域服装品牌“天门衣尚”……

  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物理空间,能够将区域内相关产业聚集起来,形成规模优势。《方案》提出,引导地方政府聚焦产业优势特色,谋划建设重点园区,提升承接能力。其中,仙桃、天门、荆门、孝感等对口广东的服装产业。

  在仙桃市毛嘴镇服装产业园内,生产车间的智能化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行。电脑显示屏上,详细记录着流水线上各类服装的生产情况。“该园区占地5000亩,有标准化厂房180多万平方米,服装关联企业约400家。”毛嘴镇党委书记刘涛勇说。

  生产成本核算是企业生存的核心问题。优惠政策先行,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是湖北各级政府吸引服装企业落户回流的重要举措。

  用地成本是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大头,相对便宜的地价是湖北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的一大优势。为进一步支持回迁企业在创业初期发展,政府为落户产业园的企业实施房租减补几乎是各地出台政策中的一道“必备菜”。

  “仙桃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第一产业来抓。”仙桃市主要负责人表示,仙桃市对符合条件的服装生产企业,按企业规模分年度给予3年租金补贴。

  类似的政策也在潜江落地,潜江中伦尚格服装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钢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租用的厂房有补贴,企业搬迁也有政策优惠,所以‘回家’并没有花费多少资金。”

  服装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样不可忽视。由于以前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物流成本曾是湖北服装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湖北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一方面,集聚生产企业,为物流公司快速收纳快递包裹和分发物料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对接物流企业,为企业提供政策和设施便利。

  政府在与物流企业的谈判中下了很大功夫。天门市主要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天门服装企业每单物流成本为2元多,高于广东。经过一步步商谈,目前天门的物流成本降低了二分之一,甚至比广东的物流单价还低。”

  政策要落地,执行是关键。湖北省经信厅主要负责人表示,湖北深入实施“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统筹谋划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湖北搭建形成了省级领导领衔、省直部门协同、专家团队支撑、工作专班落实的推进体系。工作专班由湖北省经信厅牵头,多部门参与,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困难。一场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荆楚大地蓬勃展开。

  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湖北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在外打拼多年后半岛平台,众多湖北籍服装企业经营者既有回乡发展的意愿,也有发展家乡的能力。

  刘建勇是天门市悦姿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广东打拼多年,建有自己的生产厂房。2021年3月份,刘建勇回到了天门老家,创办了悦姿服饰公司。

  “老家的氛围比较好。”刘建勇所说的氛围,一方面是指政策环境,一系列扶持政策让刘建勇更加安心;另一方面是指天门的服装产业基础不错。

  起点集团是天门一家代表性服装生产企业,2021年从广州分离部分业务在天门发展。目前,集团成立了多个与服装生产相关的公司,涉及面辅料供应、服装生产、电商销售和快递物流等多个环节。

  “前几年订单断断续续,而广州的仓储、人员成本太高,亏损得厉害。”公司负责人费文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天门的政策打动了我们,政府还在广州召开了招商引资大会,主动与企业接洽。”“一推一拉”间,回乡成了最理想的选择。

  刘钢回乡创业则是通过另一种路径——老乡带老乡。2002年便在广州打工的他,做的就是裁缝。“我发小2022年5月份从广州搬回潜江,主要为一家跨境电商平台加工订单。回来后生意一直不错,订单也比较稳定。再加上家乡有优惠政策,他就劝我回乡一起干。”刘钢说,了解了发小返乡发展的情况后,他主动迈出了返乡这一步。

  除了政策环境,家庭也是影响他们返乡的重要因素。记者调查发现,回乡人员中,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工人,他们大部分是“80后”,基本上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

  刘钢出生于1987年,他告诉记者,“现在小孩上小学,父母年纪比较大。回家一方面是出于事业的考量,另一方面可以照顾父母和孩子”。

  企业犹如头雁,决定着产业工人的就业地点。李红霞是一位普通的缝纫工人,20岁就走南闯北务工,如今已40多岁。“在外漂了这么多年,没时间照顾家人。一批服装企业返乡增加了家乡的就业机会,我和老公便商量着回来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目前,我每月收入1万元左右。”李红霞说。

  当前,湖北纺织服装产业正沿着“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方向,逐步搭建供给链,深度重塑产业链,进而推动价值链提升,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湖北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

  产业集聚度再提升。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湖北服装产业群集聚发展效果明显,武汉、荆州、天门、仙桃、潜江等地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服装制造集聚区,涌现出“中国服装制造名城”汉川市、“中国婴童装名镇”岑河镇、“中国女裤名镇”毛嘴镇、“中国服装电商产业示范基地”天门市等一批产业名城名镇。

  在天门,白马原创服装生产电商基地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中。白马集团董事长王中华介绍:“目前,公司厂房的租售情况良好,大部分都已经售出。”

  产业升级正加速。湖北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的服装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湖北领尚智造科技(仙桃)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作服制作,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生产车间内,几十台机器同时工作,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保证产量。仙桃市经信局局长刘军介绍:“中国服装协会正在制定厨师服制作标准,该公司是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之一。这也是我们服装产业升级的表现,希望将来有更多企业能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为做好湖北服装产业发展的上下游承接和前后端合作,依托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湖北华纺供应链公司以及在黄石、荆州、黄冈、仙桃、潜江、天门等地的9个子公司先后组建。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志平介绍:“华纺链持续发力传统工厂智能化数字系统的改造升级,探索数字化场景的创新运用,提高企业数据平台化实时管理水平,提升湖北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运用能力。”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武汉纺织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普通高校,具有鲜明的纺织服装行业特色,拥有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依托优质资源,武汉纺织大学积极发挥“链创”机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落地,服务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武汉纺织大学将与相关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协同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冯军表示。

  当然,承接产业转移不会一帆风顺,仍然有许多问题在考验着湖北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智慧、勇气和毅力。

  劳动力短缺是急在眼前的问题。来自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争夺压力仍不容小觑。“我们有订单,就是缺产能。”面对大量的订单,招工难让领尚智造负责人谢文双很头疼。作为基层政府官员,仙桃市三伏潭镇镇长刘正传了解企业最急需什么半岛平台,“劳动力短缺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刘正传租了60辆大巴车去隔壁市县“抢”人,“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不利于产业协调发展,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向沿海省份看齐,提高省内工作岗位的含金量”。

  品牌建设功在长远。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缺乏叫得响的自主服装品牌,产业层次偏低。国内很多知名品牌服饰的代加工业务在湖北,以仙桃为例,目前其服装生产加工还是以承接贴牌订单为主,80%以上的企业没有商标,现有品牌小、散、杂。潜江市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克森表示:“潜江制作的衣服质量很好,我们在技术上并不差,但打造特色品牌是一个长期过程。”

  此外,沿海地区的一些比较优势也是湖北需要补齐的短板。有一个细节或许可以看出企业家们对家乡服装产业发展的观望情绪——不少企业并非从沿海地区全部撤出,而是在当地仍保留着自己的厂房和工人。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灿灿亦漫漫。湖北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已箭在弦上,只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定会有更多优质服装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包元凯 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