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如果你觉得气候变化对你来说太过遥远,不如来看这个展览。9月26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国家自然博物馆、世界自然基金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科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自然赋能未来”科学艺术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半岛平台。本次科学艺术展为公益展,将持续至10月22日。
艺术家艾莉莎·辛格关于气候变化的作品半岛平台。该系列的100多幅画作全部基于气候相关的数据图表、地图、文字或数字,通过艺术化的呈现,向公众传递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知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以自然生长的低碳环保材料为载体和特色,向观众展示了42件馆藏标本半岛平台,如岩石、海螺、海藻等半岛平台,以及中外艺术家根据自然环境变化的数据创作的艺术品。展览通过三大板块,介绍了自然的能量、人类的能量及中和的能量。踏进展厅,覆盖着大量菌丝、呈冰蓝色的球体引人注目。这是国内首个3D打印与负碳材料菌丝体结合而成的球体装置。艺术家通过3D打印制作出栖息体,覆盖菌丝在其上生长。装置由生物塑料制成,而菌丝可以帮助分解塑料,未来几十年内,这个打印体将被菌丝分解,形成新的生态环境。
观众在观看国内首个3D打印与负碳材料菌丝体结合而成的球体装置作品《生命态·菌丝共生》。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类似装置在展厅里还有不少,如,以废弃的海藻为原料、将自然有机形态与家居设计相结合的“海藻·几 2.0”,用细菌纤维素制作的未来低碳服装等。“这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特点,”苗雨雁说,“不论是采用各种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展品,还是麦秸板的展板,都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展示可再生资源与低碳环保的无限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包含了多个交互装置,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力量。如展厅内喷涂着紫色热敏材料的“冰山”,观众将手放在上面,可以短暂留下粉色手印,让人们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潜入正在酸化的海洋”装置前,观众可以跟随屏幕穿梭在幽暗深邃的海洋之中,旅途中会遇到渔网、食品包装等,点击可以查看它们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影响海洋生物的。
漫步展厅,不论是艺术家创作的以气候变化数据图为依据和灵感的绘画艺术品,还是因感受到观众经过时温度的变化而转动或停止的一排排小风车半岛平台,你都能感受到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士林表示,“此次展览是国家自然博物馆6月5日揭牌后,举办的第一个科学艺术展,也是‘气候行动周’设立以来到自然博物馆巡展的第一站。”展览旨在唤醒公众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审视当下迫切的气候危机,并由此展开对生活、生产方式的反思与改进,自觉做好“大自然”的代言人。